第二章 削藩帝国最惊险的时刻(第3/18页)
云贵一安定,吴三桂心里就发慌。只有边境不断滋事,他才能睡得安稳。
为了制造紧张局势,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吴三桂向朝廷报告说蒙古干都台吉进攻丽江,敌人大军入境,云南全省人民人心惶惶。为了安定人心,吴三桂决定亲征,为大清国的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实,当时根本就没有蒙古入侵的事,蒙古只是要求和吴三桂通商。吴三桂虚张声势,故意渲染战争的假象。随后,吴三桂又诓骗清廷,声称蒙古已经撤兵,现在是隆冬时节,估计敌兵暂时不会过来。吴三桂还说已经吩咐各营官兵严密防守,自己暂时班师大本营。
糊弄清廷是吴三桂的拿手好戏。当然,为了让清廷放低对自己的警惕,吴三桂也会作出交权的姿态,比如交还大将军印,辞去云南都督等。康熙四年五月,吴三桂又提出裁军,听说裁军康熙大喜,立即批复。裁军对吴三桂来说只是少拿些军饷,但吴三桂赚钱的路子实在太多,他是不是真会裁军实在让人怀疑。
平南王尚可喜回辽东养老,康熙求之不得,只可惜军权还是控制在尚之信的手里。
尚之信接管军务后,搞得一团糟,骄横跋扈,肆无忌惮,连自己的父亲都不放在眼里。以前,父亲的部属得罪过自己的,如果是小梁子,尚之信就鞭打,如果是大梁子,尚之信就大开杀戒。而且,尚之信在向父亲报告军务的时候也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尚可喜非常郁闷,怎么把摊子交给这么一个人?考虑到他毕竟是嫡长子,而且又有一些才能,尚可喜不忍心废了他。尚可喜有一个叫金光的幕僚,这个人很有谋略,尚可喜将他视为顶级谋士,碰到什么问题,一定要请教他。
一天,金光突然逃走了,尚可喜知道后,立即派人把他追回。为了惩罚金光,也为了让他以后没法逃跑,尚可喜让人挑断金光的脚筋,从此金光成为跛足,人们又称他为跛金。
尚可喜虽然挑断跛金的脚筋,但是对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器重,甚至待遇更好。跛金逃跑的一个原因就是尚之信,他看到尚之信做事没有分寸,担心日后会引来家破人亡的祸事,便向尚可喜献计:“现在朝廷最忧虑的事情是藩镇尾大不掉,我看大王不如带着子孙和亲信们归耕辽东,这样既可以避难,又可以让朝廷欢喜,可以说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尚可喜一听,有道理,便给康熙上疏:“臣已经七十了,精力衰退,想回辽东养老,希望朝廷给我发一笔养老费吧!”
康熙二话没说,同意了。不过康熙是有条件的,你尚可喜自己退休想把广东交给尚之信,这不行,康熙说根本就没有这个法律,说老藩王离开了,小藩王就该上任。要走可以,要钱也可以,军队必须留下,交给朝廷接管。
尚可喜一看,玩砸了,什么都没有了。命是保住了,富贵呢,恐怕不能永享。
康熙这招借力用力的政治武功固然精彩,不过却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场大波把帝国带向风雨飘摇的险境中。
康熙撤藩的消息一传开,吴三桂和耿精忠感觉如五雷轰顶,好日子看来要到尽头了。说心里话,吴三桂和耿精忠都是超级赌徒,宁可赔了身家性命,也不愿拱手交出军政大权。但是,形势不由人啊,尚可喜已经撤了,耿精忠问吴三桂:“我们该咋办呢?”吴三桂想了想说:“皇上撤了尚可喜,一定会接着撤我们的,如果让皇上逼我们撤藩,我们反而会陷于被动,不如自请撤藩,也好看看上面的意思,说不定上面为了大局,会挽留我们,给我们几年时间,我们就利用这几年时间扩大势力……”
吴三桂的意思耿精忠是明白的,耿精忠决定先上疏请求皇帝撤藩,说:“臣做藩王已经两年了,远在边地特别想念皇上,只是广东人太不老实,老是闹事,所以一直没敢跟皇上说撤藩的事。近日平南王尚可喜归隐,让臣也心动,臣代表部下官兵,请皇上撤藩。”
耿精忠提出撤藩后,待在北京的吴应熊急了,他派人送信给父亲,催促说:“老爸,朝廷对你的疑心最重了,他们两个都表现不错,你赶快意思意思一下吧!”
吴三桂犹豫良久,认为自己是边防大将,军力强大,朝廷暂且还不敢动自己,自请撤藩的话,朝廷应该会挽留的,因为我吴三桂比其他人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