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密谋(第5/9页)

四月,永历朝廷一改往日的穷酸迂腐、冥顽不化,主动册封李定国为晋王、刘文秀为蜀王。前明勋臣沐天波也得到重用,执掌朝廷的禁卫军,白文选、王尚礼等孙可望的部将也得到封赏。

另外,永历官场进行了一次重新洗牌,大批正直官员得到委任,庞天寿服毒自尽,马吉翔也一度被羁押,朝廷焕然一新。

不过,李定国打仗是能手,搞政治却略显生疏,让已成“死鱼烂虾”的马吉翔钻了空子。改头换面的马吉翔百般献媚于李定国的亲信靳统武、金维新、龚铭等人,摇尾乞怜,进而又给李定国歌功颂德,妄图东山再起。

马吉翔靠溜须拍马起家,忽悠李定国这个大老粗自然手到擒来。他说李定国是“再造家国之功,千古无两,从此以后,青史流芳”,把李定国吹嘘得鸡皮疙瘩掉一地。李定国不知不觉中了套,又经不住靳统武、金维新、龚铭等人的屡次说情,便让马吉翔重新入阁办事。刚刚露出清明迹象的永历朝廷,很快又走上了乌云压顶、污浊不堪的老路。

虽然在用人问题上有些瑕疵,但朱由榔、李定国、刘文秀在对待孙可望的态度上还是基本正确的。

当时,李定国、刘文秀只有四万多军队,而孙可望手上有二十万。如何善后,不是解决孙可望一个人的小问题,而是关系到永历政权生存的大问题。如果感情用事,将孙可望定义为“叛逆”,实际上是将二十万大军归为“异类”,逼其死心塌地跟着孙可望与朝廷为敌,孱弱的永历政权显然是付不起这个代价的!

朱由榔、李定国、刘文秀虽然痛恨孙可望,但最希望看到的局面还是和平解决,孙可望公开认个错、服个软,朝廷也既往不咎,大家同心合力,继续抗清。

为此,朱由榔、李定国在昆明确实做了很多努力,希望孙可望能够回心转意,重新回到“革命大家庭”。

其一,朱由榔没有住进孙可望修造的豪华宫殿。

其二,朝廷没有给孙可望定任何罪名,还给他预留了位置,排名在李定国、刘文秀之前。

其三,朝廷对孙可望在云南的亲信一视同仁,跟着众臣属一起加官晋爵、委以重任。

其四,李定国主动派人护送孙可望的家眷到贵阳,表达和解的诚意。

做了这些准备之后,朱由榔、李定国又委派白文选、张虎为使者,携带朝廷的玺书前往贵阳,劝说孙可望和解。但是,朱由榔、李定国未免有点操之过急,他们派白文选劝说的同时,还附带了一道命令,让孙可望回云南驻守,交出财权和兵权。(令可望赴滇保驾,将钱粮归之永历,兵马交定国。)

孙可望顿时火冒三丈:你是来劝架的,还是来叫阵的?

随行的张虎是孙可望的铁杆心腹,一看风向不对便赶紧转舵,讨孙可望的欢心。张虎跟孙可望一副德行,要多无耻就有多无耻,他先是将朱由榔赏赐的金簪说成是让他刺杀孙可望的暗器,接着又向孙可望“爆料”,说李定国已经控制了朝政,永历帝成了摆设。(上虽在滇,端拱而已。文武两班,唯唯诺诺,内外大权,尽归李定国。)

除此之外,张虎还根据自己的观察,向孙可望报告了李定国的实力,说云南“兵马不满三万,人无固志,可唾手取也”。

经张虎这么一蛊惑,孙可望下了定论:“永历负义,定国、文秀谋反”。白文选还想极力调和,结果挨了孙可望的一顿板子。诸将领极力担保求情,白文选才免于一死,回军中效命。

拿定“死扛到底”的主意之后,孙可望派张虎回昆明复命,并提出“须安西亲谢乃可”的条件。“安西”便是曾任安西将军的李定国,傻子都看得出来,不还好意的孙可望是想置李定国于死地。

孙可望算是翻脸了,但李定国还想再做一次努力,又派王自奇、张虎前往贵阳劝说。李定国没有想到,这次派人还不如不派。王自奇在昆明信誓旦旦,一到贵阳就原形毕露,说“定国孤军易擒”,极力怂恿孙可望尽快率军入滇“平乱”。

王自奇回到昆明后,又四处散播消息,“力言可望必不可和”,故意制造紧张气愤,然后返回楚雄伺机而动,准备接应孙可望大军。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视权力如生命的孙可望是绝不可能跟朱由榔、李定国合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