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二十五章 霍去病(第3/5页)

总结以上两个观点,得出一个结论:惹不起,总躲得起吧。

匈奴想躲,只能暂时委屈自己,将单于总部从漠南迁往漠北,让汉朝找不到北。漠南留左贤王及河西走廊匈将军驻守,前后照应。

赵信主张不迁左贤王庭,这不仅仅是战略问题,更是战术问题。交战仿佛就像是钓鱼,想钓得大鱼,就得放长线。如果汉军想拿下单于,必须深入漠北。到时,匈奴可以趁汉军疲惫之际,打他个措手不及。这就是所谓的,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仔细考量赵信这番话,真不是鬼话。留得青山在,多啃一些沙子算什么呢。单于信了。于是决定搬家,悲壮北迁。

单于被迫搬家,算是尝到了刘彻的厉害。如果要总结汉朝对外战争的这十一年,只有十个字:成果是辉煌的,代价是惨重的。

据统计,这十一年对匈战争,仅给立功的将军士兵赏赐黄金,就花了二十余万斤,而汉朝人马死亡也达到十余万。特别恐怖的是,文景之治七十年积攒的大量财富,仅仅十余年,就被刘彻挥霍得精精光光。

但是,要想扩大战果,就必须对匈奴继续作战。要想继续作战,就必须找钱。国库空空,粮食无存,去哪找钱?

这时,刘彻想到了一招筹钱的办法。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后患无穷,却又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那就是,卖爵。刘彻下诏,凡是有钱的,都可以买爵。同时,只要是犯罪的,也可以拿钱赎罪。多钱多赎,少钱少刑。

刘彻所卖爵位,分为十一级。分别如下:最高一级称“造士”;次一级称“闲舆卫”;三级称“良士”;四级称“元戎士”;五级称“官首”;六级称“秉铎”;七级称“千夫”;八级称“乐卿”;九级称“执戎”;十级称“政戾庶长”;十一级称“军卫”。

按级论卖,每级十七万钱。凡是买到第七级“千夫”的,都可以到基层当干部。基层干部在汉朝被称为吏,别把吏不当干部,如果表现好,就可以被推荐到中央当郎官。当上郎官,与皇帝接触的概率大增,将来发达与否,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刘彻这个卖爵生意挺红火,仅此一项就进账三十万金。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打个比方说,官场就好像一辆公共汽车,凡是有钱的都可以买票上车。日而久之,挤上车的人越来越多,有一天肯定严重超载。此情此景,赶人下车是不合理的,不赶下车亦是不合理的。

于是,汉朝的公路,只能将就着被这么一辆庞大的超载官车继续开下去。如果不爆胎,此车只会照开不误。

刘安造反记

名教授刘安

当刘彻如火如荼地对付匈奴时,后院有个人,也正在加快步伐点火。这个人,就是他敬爱的叔叔,刘安教授。

刘安点火,不是闹着玩,至少有一半动力是,为他的父亲刘长复仇而来。

我们知道,刘安老爹刘长,当年被刘恒宠坏,想起兵闹事。后来,刘恒顶不住众公卿施压,用囚车将刘长流放西蜀。没想到,山高水长的,刘长受不住这般耻辱,竟然绝食而死。那时,刘恒心里愧疚得不得了。为了减少内心的罪恶感,就给刘长的四个孩子各个安排好工作。

到了景帝上台,刘长四子中,次子和少子早薨,只剩长子刘安和三子刘赐。此二人工作岗位,也做了一个调整。刘安被封为淮南王,刘赐被封为衡山王。

刘长诸子中,数刘安最有出息,也最有名气。刘安之名气,不在治国,亦不在修身,而在学术。然纵观刘安一生,搞学术那是他的强项,搞政治,却是吃饱没事做,硬撑着玩火。

刘安之学术,那可不是吹的。写书修书,样样都来。而且,他修书范围之大,令人咂舌。儒家道家,阴阳神仙,似乎都想搞一搞。为了修书,他就养了数千宾客。每有新书修成,必送长安。

恰逢刘彻是个爱读书的皇帝,也是个会欣赏读书人的皇帝。所以,刘彻对刘安治学的态度,是热烈支持的。于是,皇帝越是欣赏,刘安越是卖力。这么多年过去了,刘安所修之书,不知多少。

当然,如果认真数数,还是可以数得清刘安所修册数。但是我觉得,这个很无聊。我们的兴趣就在于,刘安这个教授级人物,是怎么被推上悬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