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翠扳指(第58/60页)

上车的时候,慈禧向跟随她逃亡的人交代:要是遇到盘问,就说他们是乡下人。并且严厉地威胁说,谁要是乱说话,就把谁扔下车去!

话音未落,南边一声炮响,距离很近很近。

这是1900年8月15日早晨。

6点30分,美军占领正阳门。

从高大的正阳门进去,美军炮兵连连长瑞利上尉看见了一道红墙横在面前。他打开地图查看,惊叫起来:“这就是皇城!”

美军第14、第9步兵团官兵开始冲击。

他们没有受到帝国军队的阻击,却堵在高大的红墙面前了。皇城围墙的高度似乎没有攀爬上去的可能,于是,他们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炮兵身上,因为他们看见了一座大门。

这座大门就是皇城的第一道大门:大清门。

如今在北京城已经看不到这座大门了。它的位置大约在今天的天安门和正阳门之间。

至少在名称上可以看出,这座门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名副其实的国门。它明代叫“大明门”,清代叫“大清门”,民国叫“中华门”。大门的门匾是石头的,镶嵌在大门之上。大清帝国完结,民国开始的时候,有关人士首先想到要把这座门的名称改掉,于是让人把石头门匾抠出来,想利用这块石头的背面刻上“中华门”三个字,再重新镶到门上去。谁知道,门匾抠了下来,翻过来一看,“大明门”三个字历历在目,原来二百年前,当年大清帝国刚刚占领这里的时候,已经使用过这种“偷工减料”的办法了——这件庄严而狡猾的事足以证明中国人善用“换汤不换药”的方法。结果,民国的“中华门”门匾是木头的。

不管是“大明门”还是“大清门”,中华帝国具有象征性的国门出奇的结实。

在美军炮兵连长瑞利的指挥下,上尉苏莫莱像在靶场上训练新兵一样,在大清门的门闩上画出了一个白色的圆圈,然后他退后100米,命令炮兵朝圆圈开炮。这是联军射向皇城发射的第一发炮弹,也是出了贞顺门的慈禧听见的那声巨响。

两次齐射,大清门门闩被炸开了。

美军蜂拥而入。他们马上又看到了一座大门。

这是天安门。皇城的第二道大门。

美军遭到了密集的射击。帝国的官兵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突然射击,使数名美军官兵倒地,包括冲在最前面的炮兵连长瑞利上尉。这个美国上尉也许是死在距离联军们幻想的堆满黄金珠宝的中国皇宫最近的一名军官。

帝国官兵的抵抗持续了半个小时,这是整个帝国的最后的抵抗。因为身后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了,阻击的帝国官兵格外地顽强。在美军向天安门门闩和城楼上发射的密集炮弹时,帝国官兵没有一个放弃阵地的。而他们并不知道,此刻他们的皇上和太后已经逃出了身后的皇城。帝国官兵们在流血和死亡之中,始终感觉到的是身后皇上和太后殷切的目光。他们拼尽最后的力量向城门下的入侵者射击,被密集的炮弹炸死的同伴的尸体堆积起来,当做了他们的掩体。英国人增援了,他们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弄来了一群“日本苦力”,这些并不是军人但同样“好像不知道死亡是个什么东西”的日本人在城墙上架起云梯就往上爬。终于爬上城楼的时候,他们用日本话向下喊:“这上面没有一个活着的人了!”

美军步兵已经从炸开的天安门城门中间冲了进去。

冲入城门的时候,美国人和赶来的俄国人几乎火并了起来,他们互相排挤、推搡甚至动了拳脚:双方都想第一个冲入大清帝国的皇宫。

但是,他们同时看见,前面又出现了一座城门。这座城门看起来比天安门更高更坚固。

这是帝国皇城的最后一道门:午门。

美军立即架好炮。他们已经不需要在门闩的位置画出白圈了,他们已经熟悉了帝国城门的结构。

俄国人、英国人和日本人都很着急,因为他们知道,只要面前的这座大门一破,帝国宝库的门就完全敞开了。说不定还可以看见中国的皇帝,据说皇帝头上戴的皇冠是用数磅纯金打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