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大江东去(第4/7页)

扬州自古是盐业中心,历代王朝都把盐当作专卖品,作为财政基础。所以在扬州的政府高级官员中,职位最高的,是从三品的两淮盐运司。这时恰好碰上盐运司更换,扬州有新旧两个盐运司,新盐运司刘良驹,旧盐运司但明伦。仅次于盐运司的大官儿是从四品的扬州府知府张廷瑞。

扬州管区相当大,包括扬州城。扬州城是它管辖的一个县,称江都县,知县陆武曾。这些官儿们都听了江寿民的话,老老实实地退出了扬州城。不仅如此,漕运总督杨殿邦接到太平军进军扬州报告后,率援军来到扬州城外,不过,他也决定默认由江寿民导演的假交战。本来这次假交战如不把这支援军牵连在内也就不会成立。杨殿邦是正二品官,比新旧盐运司的地位还要高,在形式上他成了这次假交战清军方面的负责人。

“怎么光进去不出来呀?这跟协议不一样呀!”杨殿邦以为上了当,命后方清军前进。

“跟协议不一样,这不是围城的架势吗!”李开芳也生气了。

“这不是空城计吗!”林凤祥表情严厉。

“你是怎么搞的?”

江寿民被拉了出来,挨了鞭子,还被带到城头上。不过,对清军来说,江寿民是无所谓的人物。太平军把他当作人质,应当说是个错误。怎么痛打他,清军也不会撤退一兵一卒。江寿民被监禁在贞善堂。江寿民这次没有当成扬州城的恩人,他绝望了,最后在贞善堂自缢而死。

太平军定都南京,这并不意味放弃北伐。像过去那样,作为一个流动王朝,全军向北京进军的计划,已被否决。不过,一部分兵力还是担负了北伐的任务。占领扬州的江北军,实际上就是北伐军。太平军后续部队源源不断进入扬州,当然使城外清军焦急不安。占领镇江的江南军情况如何呢?这支江南军除了确保天京无碍,还要东进夺苏州、上海,控制浙江。不过,这时江南军没有从镇江往前走。钦差大臣向荣率万余名清军已绕到南京城东面,清军在这里构筑了进攻南京的基地。基地在明孝陵一带,后来被称为江南大营。

太平军城外的基地在紫金山。杨秀清看到这一情况,向镇江派出急使,要求回兵援救天京。江南军不仅不能东进,反而要向西回兵。罗大纲部分军队援救天京,自己带三千兵坚守镇江。另外,扬州和南京都有少数天主教徒,主要是法国神父在那一带传教。在太平军入城后,传说天主教徒遭到迫害,死了几十人。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后来亲赴天京,做了详细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受迫害的事实。不过,受迫害的谣传也是有根据的。对江南的中国天主教徒来说,大概觉得太平天国的信仰有许多地方可疑。太平天国的人,对中国天主教徒摆出一副老大哥似的面孔,在信仰和礼拜上说三道四,当然不会引起好感。

“是法国人的信仰错了,应当改正的是他们。”太平天国的人们如此反驳。

“我们的宗教本该否定偶像,而教堂里却摆着什么圣像,荒谬!”

各地发生了破坏天主教堂、捣坏圣像的事件。尽管解释说是错当作佛像、神像而捣坏的,可是,拜上帝会的人怎么会把背负十字架的圣像错看成是佛像呢!看来太平天国对法国人传布的天主教强烈反感。

布尔布隆的报告也指出,太平天国是一种新宗派,若这股势力统治了中国,它将不会允许天主教在这个国家存在。于是法国便采取了反太平天国的立场,极力拉拢其他各国,英国曾倾向于承认太平天国,也由于法国施加了压力而中止行动。

“简直像暴风骤雨一般!他们和疾风一起到北边去了。”

曾国藩已在长沙。

“暴风骤雨”并不是指太平军,而是左宗棠、江忠源等人。他们去援救武昌,当然是带军队去的,长沙的防守力量自然薄弱。太平军走了,但湖南可以说是天地会的巢穴,残留的串子会、红黑会、忠义堂、征义堂这些组织四下叛乱。湖南巡抚张亮基为补充兵力,决定把湘乡县团练召到长沙。

“我们是应召而来的。可是一旦离开湘乡,那笔费用就有点不好办了。”罗泽南在长沙会见了曾国藩。

罗泽南以前在湘乡办私塾,比曾国藩大三岁,像个夫子,很淳朴。他接到知县要求,立即以自己的弟子为核心组织了团练。长沙当局召来湘乡团练,但不愿出钱,理由是团练过去就没有官府补助。湘乡团练没有官府补助而能办起来,是因为有人援助,且团练里的都是当地人,衣食住可靠自家供给。现在离开家乡来到省城,当然和过去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