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第3/7页)
江南军的目标是镇江。
鸦片战争时,镇江曾被英军占领,英军实施了烧杀淫虐的暴行。镇江可以说是座活地狱。这种惨事不能再来第二次了。因而听说太平军逼近了,百分之八九十的镇江居民都逃出城去避难了,连官吏和军队也全部跑了。江南军兵不血刃占领了镇江。
对岸的扬州和镇江不同,鸦片战争时,扬州的富豪们募集巨款,献给英军,从而免遭进攻。人称这是“赎城金”。担任谈判的是个叫江寿民的书画古董商人。英军翻译莫利逊开口要价六十万,江寿民杀价,最后以半价成交。就这样,江寿民被当作扬州的恩人。但事实上,英国军队压根儿就没有进攻扬州的计划,英国人白白拿了三十万。听到太平军来了,人们的眼睛又转向江寿民,他能再救一次扬州吗?
关注江寿民的不只是扬州居民。谭七带了两名江南人突然出现在他的书画店里。谭七是广西人,江南话勉强能说,为慎重起见,他带了会广西话的江南人。
“哦……太平天国里也有通情达理的人呀。是吗?早就听过我的名字?”
江寿民情绪有些激动。他最重视名声。他建庙、修桥,捐款慈善,不过想博名。保护扬州居民免遭英军蹂躏,是他最大的名声。这次,从太平军刀下保住扬州,是他博名的机会。以前他跑去跟英军交涉,这次是太平军跑来找他,看来名声已越过山河,传到太平军耳中。
“要穿城而过。”江寿民作为出钱的条件,向太平军提出了这个要求。扬州不做任何抵抗,官吏、军队全都退出扬州,太平军可以不流血进城,但不能在城里停留,要全军继续前进。太平军走后,官军和官吏们再进来,向北京报告他们死守了城池。
这真是个绝妙的主意!
“绝对不能发生杀人、掠夺!”江寿民叮嘱了一句。
“太平军从未干过这类事,我们军纪严明,我想您也听说过。”谭七保证。
江寿民向清朝官员和太平军双方都赠送了巨款。钱当然不是他的,是从扬州富豪、巨商那儿募集来的。一方面,太平军要和和平平地进城,和和平平地退走。另一方面,退到城外的清军不得增援,不得进攻。江寿民在双方间奔走,达成这样的协议。他组织了一次假交战。
“有什么东西可以保证我们进城后,清军不包围进攻吗?”谭七问道。
“相信我。道光二十二年英国人打来时,靠的就是我的话。”江寿民滔滔不绝,谈起十一年前的往事。
“你的话怎么保证?又不能做人质。”
“那我就当人质吧,我江寿民来当人质……扬州没有人不知道我江寿民的名字,让我留在太平军里当人质吧!”江寿民挺着胸脯,猛地拍了下自己的小肚子。
“哦……你?清军如果发动进攻,我们可是会毫不犹豫地杀掉人质的。坚决遵守协议,但对违反协议的行为,也要严厉惩处,这是我们的原则。这样也行?”
“行!”江寿民斩钉截铁。
扬州居民,尤其是富裕阶层的人,几乎全都逃到城外去了。扬州人也听闻太平军纪律严明,但也传来其对敌人毫不留情的消息。有人还亲眼看到太平军把南京内城的满人——不问男女老幼,全当作妖人——斩尽杀绝。
不知“敌人”的范围究竟划到哪儿。若被错当作敌人,那就没命了。命只有一条!要保命,还是暂时躲避一下为好。许多人都跑到扬州城外,清军和官吏也同时撤到城外。拥挤的人群混乱不堪,他们的撤退并不太引人注目,当局也尽量不引起人们的注目,以后还要向上报告他们死守了扬州,公开逃跑可不行。
“理文先生,你打算怎么办?”谭七早已把情况了解得很清楚。
“出城去。”
“那就请便吧。”
“也许要关城门。我们是去上海的,只不过是从这里路过。”想快点去上海确是事实,不过,新妹不愿碰上以前太平军中的伙伴,这也是要离开扬州的原因之一。
“那么,你们先走吧。”
“先走?”理文反问了一句。从谭七的语气看,好像他随后也要去似的。
“是的。最迟不过几天,在那儿再见吧。”
理文和新妹离开了扬州,之后情况如何,他们没有亲眼看到。谭七在二月二十三日看到太平军和平进入扬州后,立即离开了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