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带装饰的现代设计:“装饰艺术”运动(第2/24页)

位于洛杉矶市中心的东哥伦比亚大楼,是一栋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

位于纽约帕克大道上的西格莱姆大楼,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的代表作。

“装饰艺术”运动是一场承上启下的运动,它既对“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自然装饰、中世纪复古表示反对,也对单调的工业化风格加以批评。因此,虽然在强调装饰上与前两个运动有相似之处,但是从承认工业化的角度来看,已很难说是它们的延续了。然而,又由于强调装饰化,因此与同期开始在德国发动的现代主义也有很大的区别。它是“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之间的一个衔接,双方的特征都兼而有之,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复或再现。

在思想和意识形态方面,“装饰艺术”运动与之前和之后的设计运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方面,对于过往的设计运动中片面强调中世纪的、古典主义的、哥特式的传统美,强调自然风格的、有机形式的装饰因素,强调手工艺的美,否定机械化时代特征这些方面,“装饰艺术”运动是持否定态度的;“装饰艺术”运动主张简单几何形式的美、机械化的美,为工业化生产的产品而设计,因此具有更加积极的时代意义。

另一方面,“装饰艺术”运动虽然与现代主义运动几乎是同时开展的,然而,其产生动机和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却大相径庭。现代主义运动有明确的思想诉求,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特别是为低收入的无产阶级服务,是“左”倾的、理想主义的,带有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而“装饰艺术”运动,秉承了以法国为中心的欧美国家长期以来的传统立场:为富裕的上层阶级服务。因此尽管“装饰艺术”风格的设计成果中也不乏大众化的流行产品,比如批量化生产的钢管家具、汽车等,但其本质仍然是为权贵、为上层社会而设计,其对象是资产阶级,两者在思想意识上的分野,是泾渭分明的。

然而,“装饰艺术”与现代主义之间又并不完全是矛盾的关系,在形式特征上,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联。虽然,“装饰艺术”运动非常强调装饰效果,但装饰却正是现代主义者反对的主要设计内容之一,他们认为“装饰即是罪恶”。然而,无论是在材料的运用上,还是设计主题的选择上,设计作品的造型特点上,以及设计作品的加工方式上,这两种设计运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美国,现代工业设计与“装饰艺术”运动,就很难截然划分开来。比如美国设计家雷蒙德·罗维1937年为纽约世界博览会设计的“工业设计师办公室”,就很难说是单纯的现代主义风格,还是“装饰艺术”风格;法国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耶在1920年代中期设计的家具,也是两种风格兼有的。

“装饰艺术”运动将传统设计的精华,用来赞颂全新的机械化的摩登时代。由于很容易与各国的地方风格及民族传统装饰动机结合起来,因此,“装饰艺术”风格很快就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几乎统治了从纽约到上海等大都市的天际线。它对手工技艺和机械生产同样重视,不仅有高端的纯艺术作品,也有价格实惠的新产品。“装饰艺术”风格再现了现代社会的多样性,满足了人们追求欢愉、逃离现实的需求。“装饰艺术”运动的设计师们,并不执着于某种纯粹而同一的风格,而是善于从不同的文化源头不拘一格地兼收并蓄,他们从传统的欧洲风格、从现代的前卫艺术、从俄国芭蕾舞舞台和服装设计中强烈的色彩和炫目的异国情调中寻求灵感,打造一种机械时代的都市形象。这些设计师勇敢地从地理距离上、时间上、文化上做了大跨度的搜寻,将许多东亚和非洲的造型和材料都用在他们自己的设计中。20世纪初年考古方面的重大发现更是燃起了他们对于古埃及和中南美洲的浪漫遐想。

这些因素,都使得“装饰艺术”风格显得特别优雅浪漫、性感迷人,同时,也被批评为“俗丽”“骄奢”。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欧洲的繁荣奢华,也迫使“装饰艺术”运动消亡。但这场运动的装饰特点,在时装、首饰、化妆用品、高级酒具等方面,一直得以保持。而在1980年代,当现代主义的单调、枯燥受到批评的时候,“装饰艺术”的装饰特点则重新焕发出活力,在后现代主义风格中再次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