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风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第2/23页)
在曹操看来,秦皇汉武都是一世的英雄。但是,这二人却有很大的污点——那就是,出于对死亡的畏惧,他们变得极其迷信,倾举国之力追求虚无的仙道长生,最终沦为后人笑柄。
相较而言,曹操对生命的认识就理性多了。
曹操自乌桓班师时已经53岁,他虽然步入暮年,但并未选择追求神药仙丹,而能理性面对生命规律,表现出一副达观知命、磊落超然的心态。
所以在《龟虽寿》中,曹操提笔就写了世人羡慕的两种神兽——神龟和螣蛇。神龟长寿千年,螣蛇可以兴云吐雾、飞翔遨游,这都是人们向往的神仙境界。但他却说:神龟趴那里活个三千岁,一样要死;螣蛇飞来飞去,最终一样化为尘土。像这样形若枯槁的长寿,对我来说,又有什么好羡慕呢?
接着曹操就写了自己的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虽然千里马年纪大了,但仍期盼日行千里;虽然自己年老了,但一样有着一颗英雄心。岁月没有成为志向的障碍,死亡也没有让曹操变得恐惧荒唐!
这种豁达不羁的胸襟、坦荡自在的豪气,确实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曹操的达观,简直是给那些整日“修佛修道”却又贪图名利、虚伪无比的“伪修行者”们,一记狠狠的耳光。
诗的最后,曹操还很理性地说,寿命长短不仅在天,人们只要好好养生、注意保全自己,一样可以长寿健康!
汉末纬谶学非常兴盛,人们被这种“类神学”控制着,唯唯诺诺、噤若寒蝉,只知道忠孝廉耻,只知道天命祥符,只懂接受、只许顺承,哪里会有一星半点的怀疑精神呢?
可是曹操不同,他打破常规、不拘一格,极富怀疑精神,不仅怀疑世间的礼教、规矩,甚至连天命都要怀疑——那种不服人乃至不服命的枭雄性格,在这首诗中一览无遗。
所以,后来的魏晋时期,社会上能有思想上的大变革,能有玄学的兴盛,尽管是时代趋势使然,但是作为时代领袖,曹操一系列的做法和政令,绝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在某些地方就和曹操很类似,他们对生命有类似的认知,乐天豁达,而且也都有亦正亦邪、不拘一格的个性。
令狐冲身受重伤,杀人名医平一指在短时间内也无能为力,遂建议他不要动武、不要近女色、不要喝酒,这样才能延续几年寿命。结果令狐冲听后哈哈大笑,并说:
人生在世,会当畅情适意,连酒也不能喝,女人不能想,人家欺到头上不能还手,还做甚么人?不如及早死了,来得爽快。(《笑傲江湖》第十七章·倾心)
这种洒脱豪迈的个性,正是“令狐冲”这个形象塑造最成功的地方。一如曹操,除了丰功伟业、文采斐然之外,潇洒通脱、不拘一格,也是让他有血有肉、丰富光彩的原因之一。
有趣的是,在生活中,社会舆论往往标榜规矩君子、道德楷模,但我们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绝大多数情况下,亦正亦邪的人,才具备更加耀眼的人格魅力。
短歌行
离开碣石,曹操大军继续南下,途经文风蔚然的昌国(今山东临淄东北)时,又大摆筵席,延请当地名士同来庆贺。
名满天下的曹操,这时候又打了大胜仗,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到昌国宴请当地的士人,那可是绝对的大事,能去赴宴的都倍儿有面儿,士人们于是纷纷前往。
曹操非常高兴,酒酣耳热之际,他说:
孤返,邺守诸君必将来迎,今日明旦,度皆至矣。其不来者,独有邴祭酒耳。(《三国志》卷十一注引《邴原别传》)
就是说,我得胜回朝,这里的绝大多数名士都会前来迎接,但是唯有祭酒邴原,德高望重,恐怕我威望不够,他不会前来。
邴原是当时的大名士,志向高洁,清雅脱俗,名副其实的一方学宗和意见领袖。有个关于他的故事,广为流传。
邴原小时候家里穷,没钱念书。有次路过村里学堂,听见朗朗读书声,就哭起来。老师听见,就出来问他为啥哭。他说家贫没法读书,却又想读书,因此哭泣。这位老师大为感动,就免他学费,准他入学。当然,邴原不负厚望,一下子成为全班最好的学生,甚至后来成为一代宿儒,这就是“邴原泣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