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改变,从何开始?(第4/8页)
(简公)卒,子惠公立。
惠公卒,出子立。
怀公即位才四年,就被庶长晁联合大臣们逼迫围困,庶长是秦国掌握军政大权的大臣,怀公因此而自杀,大臣们又立怀公的孙子灵公为君。等灵公死后,大臣们又赶走灵公的太子,改立灵公的叔父简公为君。简公之后传给惠公,惠公死后,大臣们立他一岁的儿子出子为君(有的记载写作秦少主或秦小主)。结果在两年之后,出子就被杀了。
出子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沈之渊旁。
这一年,灵公的太子献公从外面回来了。根据《吕氏春秋》记载,本来派去抓献公的军队居然哗变跟随他,于是大臣们决定迎回献公。至于出子和他的母亲,就被大臣们杀了,然后丢到深潭之中。
从厉共公到出子,秦国一共七位国君,都在大臣们的操纵和玩弄之中。各位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前面会说,权臣废立君王在秦国是老戏码,屡见不鲜。
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
国家内乱不绝,就必然会招来外患。于是继承晋国精华部分的强邻魏国,又把黄河以西的地区给夺了回去(但有的学者认为这发生在简公时期)。三家分晋,原本是历史赐给秦国的大好良机,结果秦国自己内乱,让魏国有时间重新强大起来,白白错失了这个机会。
什么是人生最大的遗憾?那就是有一天当你心中真正想要的东西出现在你的眼前,似乎伸手就可触及,但你就是得不到它。为什么呢?因为你没准备好,你的条件不够。
想要把握住机会,就必须在平时蓄积自己的实力,把一个个条件都准备好。这样等上天赐予的机会来临时,才能紧紧地抓住。机会,永远只属于有准备的人。
献公元年,止从死。
秦献公在外流浪多年,而他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决定废止以人殉葬的制度,再也不要让人殉葬了。为什么献公会做出这个决定呢?我想这应该和穆公有关吧!秦穆公临死前,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造成了秦国十几世的衰微和内乱,如今献公终于决定,要改正这个天大的错误。
而中国传统中,特别是儒家,把人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对于献公“止从死”的命令,史家才会在此大书特书,用来褒扬他的仁德之举。
二年,城栎阳。
二十一年,与晋战于石门。
二十三年,与魏、晋战少梁……
献公是位极为勇武的君主,他面对强大的魏国,直接将国都迁到东方前线的栎阳(位于今天陕西省东部),选择直接面对强敌血战。
事实上,秦国的前几任国君都曾对魏国开战,但都无法夺回河西。尤其是秦惠公时代,根据《吴子》的记载,秦国曾发动数十万大军,企图一口气夺回河西,结果却被吴起以士兵五万、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击败。因此献公在位期间,虽然屡次取得胜利,但秦国元气未复,魏国国力远在秦国之上。因此魏国越战越强,秦国却是越战越弱。
二十四年,献公卒,子孝公立,年已二十一岁矣。
献公奋战了一生,虽然保住秦国不亡,但却无法从魏国手上取回河西之地。等他死后,秦国迎来了一位足以扭转秦国命运的伟大君王,他就是秦孝公。秦孝公继位时才二十一岁,和今天的许多大学生差不多年纪,而他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
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余。……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
当时天下除了秦国之外,还有齐国、楚国、魏国、燕国、韩国、赵国六大强国,这七个国家也就是后来的战国七雄。而此时在淮河和泗水之间,还有十几个小国分布在那里。
这时候周王室早已衰微,诸侯“以力为政”。什么叫“以力为政”?也就是治政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追求国际的和平,不是追求百姓的富裕,而是追求让自己的军事力量更加强大。为什么要追求力量强大?就为了接下来这三个字,“争相并”。这是一个所有的强国都在虎视眈眈,希望吞并其他国家的时代。要在这个时代活下来,只有让自己不断强大下去,直到成为天下最强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