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性与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文化政策(第3/4页)
最后,苏联的思想文化政策和意识形态模式铸造了强大的保守主义和极端民主主义;保守主义阻挠、贻误改革,造成积弊成堆,极端民主主义破坏改革,冲决改革的堤防。结果,保守主义和极端民主主义两面夹攻,把苏共引向垮台。
从苏联文化政策沿革、演变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在十月革命之初,列宁领导的党曾是一支代表先进思想文化的力量,而到30年代以后,却逐渐丧失思想文化上的先进性,特别是从勃列日涅夫时期开始,苏共就由一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演变为主要由官僚特权阶层构成的一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扼杀改革的保守主义势力和反社会主义的极端民主主义势力相混杂的队伍。苏共演变的道路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经验教训:一个政党只有保持文化的创新性、先进性,才能保持其本身的先进性,成为带领人民前进的先进部队;而一旦丧失其文化的创新性、先进性,就必然要落后于时代,蜕变为一股保守势力并从反面促成体制外改革势力,威胁党的执政地位并把党引向衰亡。而要代表先进的思想文化,就必须与时俱进,拥有能不断满足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思想理论,制定出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满足科学文化的特性和发展规律。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加强党的队伍本身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特别是党的领导层的文化创新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先进的创新性文化,永葆先进政党的地位,领导国家不断增强文化的软实力,最终使党和国家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党和国家的衰落和败亡是不可避免的。
[1]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第367页。
[2] 《布哈林文选》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第343页。
[3] 《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5~1959,第50页。
[4] 《列宁全集》第29卷,第49页。
[5]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第786页。
[6] 《列宁选集》,第3卷,第266页。
[7] 刘吉:《论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与历史作用》,《学术界》2001年第6期,第12页。
[8] 《布哈林文选》上册,第346页。
[9] 《列宁全集》第43卷,第356页。
[10] 《列宁全集》第43卷,第357页。
[11] 《列宁选集》第4卷,第367页。
[12] 《列宁选集》第4卷,第366页。
[13] 张秋华、彭克巽等编《“拉普”资料汇编》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318页。
[14] 《布哈林文选》上册,第343页。
[15] 《“拉普”资料汇编》上册,第318页。
[16] 《“拉普”资料汇编》上册,第317页。
[17] 《“拉普”资料汇编》上册,第317页。
[18] 《“拉普”资料汇编》上册,第319页。
[19] 《“拉普”资料汇编》上册,第319~320页。
[20] 《“拉普”资料汇编》上册,第320~321页。
[21] 《“拉普”资料汇编》上册,第321页。
[22] 1922年苏联曾把160位著名的专家、教授、新闻记者和文化人驱逐出国。日后其中不少人在国外都成了国际上的著名学者和科技专家。
[23] Жирков Г.В. История цензуры в России XIX-XX вв. М.:Аспект Пресс,2001,с.290.
[24] Жирков Г.В. История цензуры в России,с.290.
[25] Блюм А.В. Советская цензура в эпоху тотального террора 1929-1953. С.-Петербург: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 проект,2000,с. 14-22.
[26] ЦГАЛИ СПб(圣彼得堡中央文学艺术档案馆),ф.31,оп.2,д.8,л.9。
[27] 《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5,第309页。
[28] Блюм А.В. Советская цензура в эпоху тотального террора 1929-1953,с..33.
[29] Блюм А.В. Советская цензура в эпоху тотального террора 1929-1953,с. 125.
[30] Блюм А.В. Советская цензура в эпоху тотального террора 1929-1953,с. 38.
[31] Блюм А.В. Советская цензура в эпоху тотального террора 1929-1953,с. 127.
[32] 《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第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