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杂家(与张可为君合作)(第2/14页)
思想统一运动,其兴起大概是由于下列三种情形:
第一,从历史上看,就统治者说,思想统一是必需的。因为统治者一方面在决定政策上,必需有一个一贯的理论根据,一方面在政策施行上,也需不受太多的庞杂不一致的批评,所有的统治者,大概都是主张思想统一的,自战国至秦汉,政治上既趋向“大统一”,所以统治者亦提倡思想统一。
第二,有许多人相信真理,尤其是有些哲学家用大写写的那个真理,本来而且只能有一个。既信真理为一,则对于各家之学之矛盾分歧,必有人思有以“一”之。
第三,就思想史之发展言,经过一“百家争鸣”之时代,随后亦常有一综合整理之时代。
在此情形之下,战国末及秦汉之际,思想统一运动,即应运而生。
在此运动中,有些人对于真理本来而且只能是一之一点,特别发挥。此等人之主张,即是此文所谓“道术统一”说。荀子及《庄子·天下篇》都是讲“道术统一”说的。杂家的人即是主张“道术统一”说的,或可说是,受“道术统一”说的影响的。他们对于各家的看法,与荀子及《庄子·天下篇》颇相同。他们与荀子的见解,有一部分相同,即以为各家各有所“见”,亦各有所“蔽”。他们与庄子一派的人的见解,亦有一部分相同,即以为各家之“方术”,皆有得于道术,皆为道术之一偏。照这个观点的看法,他们以为求真理的最好的办法,是从各家的学说,取其所“长”,舍其所“短”,取其所“见”,去其所“蔽”,折衷拼凑起来,集众“偏”以成“全”。秦相国吕不韦就是想用这种办法来求统一思想的。史载吕不韦会门客作《吕氏春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史记·吕不韦列传》)汉淮南王刘安,也集合多人,作为《淮南内篇》,自诩谓:“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能’弃其畛挈,斟其淑静,以统天下,理万物。”(《淮南·要略》)这种态度明白地是折衷拼凑的态度。这派思想家《汉书·艺文志》称为“杂家”。《艺文志》说:杂家者流,“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吕氏春秋》、《淮南内篇》、《艺文志》皆列入杂家。据《艺文志》所载,杂家著作,共有二十家,四百三篇之多,但今多已佚。不过除《吕氏春秋》与《淮南内篇》之外,其余杂家著作,大概是所谓“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语见《汉志》)者流所作,《吕氏春秋》与《淮南内篇》,已很足代表杂家,正如《老子》、《庄子》足以代表道家。
三 【战国末期之道术统一说】
道术统一说大概在战国末期已经成立。持此说者有儒道二家。战国末期道术统一说与道家之兴起,很有关系。有了“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的见解,才会使人觉得当时互相攻击的学术派别,是可以融会综合的。《老子》说:
道冲(虚也)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
道者,万物之奥。(六二章)
这道,“似万物之宗”,又是“万物之奥”,所能包容之多,所能笼罩之广,一切事物对之,直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道为万物之宗,道术为各家的学说,即所谓方术者之宗。这是道家的道术统一说,持此说者为《庄子·天下篇》。
儒家是保存传统学术,拥护传统制度的学派。如果我们承认历史是有延续性的,则一切新学说,新制度,都可以说,在旧学说旧制度中,有其萌芽。从这一点看,亦可以得到道术统一之观念。《汉书·艺文志》说九家“亦六经之支流余裔”,正是用这种看法。所以儒家亦有道术统一说,持之者为荀子。兹就《荀子》及《庄子·天下篇》中所见,分别述之。
(一)《荀子》之王制论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家的大师,当时正是学说派别最复杂的时代。在理论发展上,各个学派,许多系统,已经很完整了;对于异己的学派,相反的主张,了解已深,而同时排斥亦益力。这种情形,自如今看来,也可以说是学术兴盛的现象,不过当时人却大都认为是一种混乱,是非不分的局面。荀子对于这种局面,尤为痛恨。他叙述当时的情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