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朱子(第2/9页)
一事物之理,即其事物之最完全的形式,亦即其事物之最高的标准;此所谓极也。语录云:
事事物物,皆有个极,是道理极至。蒋元进曰:如君之仁,臣之敬,便是极。先生曰:此是一事一物之极。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本无此名,只是个表德。(《语类》卷九十四页十一)
太极即天地万物之理之总和,而亦即天地万物之最高标准也。朱子云:
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的道理。……周子所谓太极,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的表德。(《语类》卷九十四页七)
由此而言,就其为天地万物之最高标准言,则太极即如柏拉图所谓好之概念,亚里士多德所谓上帝也。
太极乃天地万物之理之总和,故太极之中,万理毕具。朱子云:
太极是五行阴阳之理皆有,不是空的物事。若是空时,如释氏说性相似。又曰:释氏只见得个皮壳,里面许多道理,他却不见。他皆以君臣父子为幻妄。(《语类》卷九十四页二)
又云:
此有李伯闻者,旧尝学佛,自以学有所见,辩论累年,不肯少屈。近尝来访,复理前语。熹因问“天命之谓性”,此句谓空无一法耶?谓万理毕具耶?若空,则浮屠胜;果实,则儒者是。此亦不待两言而决矣。(《答张敬夫》,《文集》卷三十一页二)
又云:
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是以自其著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观之,则冲穆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太极图说》注,《濂溪集》卷一页七)
自其著者而观之,即在具体事物中观之;自其微者而观之,即就太极之本体观之也。太极无形象,而其中万理毕具;所谓“冲穆无朕,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朱子就此点指出道学与佛学之不同,当于下第七节详论之。
太极永久是有,朱子云:
有此理后,方有此气。既有此气,然后此理有安顿处。大而天地,细而蝼蚁,其生皆是如此,……要之理之一字,不可以有无论,未有天地之时,便已如此了也。(《答杨志仁》,《文集》卷五十八页十一)
“大而天地,细而蝼蚁”,皆先有其理,而后具体的个体方能生出。“理不可以有无论”,盖理永久是有,所谓“未有天地之时,便已如此了也”。太极为理之全体,亦是如此。太极亦不在空间,朱子云:
太极无方所,无形体,无地位可顿放。(《语类》卷九十四页五)
太极亦无动静,《文集》云:
问:太极图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太极理也,理如何动静?有形则有动静;太极无形,恐不可以动静言。南轩云:太极不能无动静,未达其意。曰: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若理无动静,则气何自而有动静乎?(《答郑子上》,《文集》卷五十六页三十六)
语录云:
有这动之理,便能动而生阳;有这静之理,便能静而生阴。既动则理又在动之中,既静则理又在静之中。曰:动静是气也。有此理为气之主,气便能如此否?曰:是也。(《语类》卷九十四页九)
“动静是气也。”太极中有动静之理,故气得本此理以有动静之实例。其动者便为阳,其静者便为阴。阴阳亦形而下者。(朱子云:“既曰气便是有个物事;此谓形而下者。”——《语类》卷九四页二六)至于形而上之动静之理,则无动无静,所谓“不可以动静言”也。
每一事物,不但具有此事物之所以然之理;其中且具太极之全体。朱子云: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语类》卷九十四页七)
又云:
“万一各正,小大有定。”言万个是一个,一个是万个。盖统体是一太极。然又一物各具一太极。(《语类》卷九十四页四十一)
《语类》又云:
问:《理性命》章注云:“自其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故万物各有一太极。”如此,则是太极有分裂乎?曰: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语类》卷九十四页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