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第2/13页)
《墨经》正是如此主张。边沁所谓快乐苦痛,《墨经》谓之利害,即可以致快乐苦痛者也。边沁所谓理性,《墨经》谓之智。欲是盲目的必须智之指导,方可趋将来之利而避将来之害。《经说上》云:
为欲(斫也,本作囗,依孙校改)指,智不知其害,是智之罪也。若智之慎之(本作文,依孙校改)也,无遗于其害也,而犹欲
之,则离之。是犹食脯也,骚之利害,(孙云:“疑言臭之善恶。”)未可知也;欲而骚,是不以所疑止所欲也。墙外之利害,未可知也;趋之而得刀,(本作力,依孙校改)则弗趋也,是以所疑止所欲也。(《墨子》卷十页二十六)
智之功用,在于逆睹现在行为之结果。结果既已逆睹,智可引导吾人,以趋利避害,以舍目前之小利而避将来之大害,或以受目前之小害而趋将来之大利。此即所谓“权”。《大取篇》云:
于所体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权。权非为是也,亦(本作非,依孙校改)非为非也;权,正也。断指以存,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其所取者,人之所执也。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利也;其遇盗人,害也。……利之中取大,非不得已也。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所未有而取焉,是利之中取大也。于所既有而弃焉,是害之中取小也。(《墨子》卷十一页二)
《经上》云:
欲正权利,恶正权害。(恶上原有且字,依孙校删)(《墨子》卷十页六)《经说》云:“权(原作仗,依孙校改)者,两而无偏。(《墨子》卷十页二十六)
权“于所体之中而权轻重”,“两而无偏”。盖“功利哲学”以为人所取及所应取之利,非目前之小利,乃将来之大利。人所避及所应避之害,非目前之小害,乃将来之大害。故可欲者不必即为利,必吾人依“正权”所以为之可欲者乃为利。可恶者不必即为害,必吾人依“正权”所以为可恶者,乃为害也。
【注】案《荀子·不苟篇》曰:“欲恶取舍之权,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如是,则常不失陷矣。凡人之患,偏伤之也。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其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荀子》卷二,《四部丛刊》本,页九)荀子所说,正与《墨经》意同。
本此观点,《墨经》为诸道德下定义,指出道德之要素为“利”。《经上》云:
义,利也。(《墨子》卷十页二)《经说》云:“义,志以天下为爱,(原作芬,依孙校改)而能能利之,不必用。”(《墨子》卷十页十八)
忠,利君(原作以为利而强低,依张纯一校改)也。(《墨子》卷十页三)《经说》云:“忠,以君为强,而能能利君,不必容。(原作忠不利弱子亥足将入止容,依张纯一校改)”(《墨子》卷十页十八至十九)
孝,利亲也。(《墨子》卷十页三)《经说》云:“孝,以亲为爱,(原作芬,依孙校改)而能能利亲,不必得。”(《墨子》卷十页十九)
功,利民也。(《墨子》卷十页六)《经说》云:“功不待时,若衣裘。”(《墨子》卷十页二十一)
“义,志以天下为爱而能能利之,不必用。”“下能字,善也。能能利之,言能善利之也。不必用,言不必人之用其义也。”(孙诒让说)“忠,以君为强。”“即《荀子·臣道篇》‘强君’之义,不必容,谓不必见容于君也。”(张纯一说)“能能利亲,亦谓能善而利之也。不必得,谓不必中亲之意。”(孙诒让说)墨家之道,“反天下之心”(《庄子·天下篇》),墨者自知之矣。“功不待时”者,《公孟篇》云:“乱则治之,譬犹噎而穿井也,死而求医也。”(《墨子》卷十二页十三)乱则治之,乃“待时”之功,不若“不待时”之功之为利更大也。此皆以利为诸道德之要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