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以塞尔维亚为献礼

奥匈帝国连连败北的战略性冲击和政治上所受的羞辱,何者较严重,很难说得准。从战略上看,哈布斯堡君主国已是一团乱,凡是它与敌人交过手的地方,都被捅出大洞,汩汩流血。由于塞尔维亚军队一直未收手,奥匈帝国的东南边界仍然不得安宁,其与盟邦奥斯曼帝国的陆上联结,也在多瑙河对岸戛然而止。维也纳一再显露的软弱无能,使其更难以将中立国拉拢进德国阵营。如果塞尔维亚继续捣乱,意大利会生起开辟反奥第三战线的念头。立场偏向协约国阵营的罗马尼亚和希腊,会更进一步倒过去。如果大奥地利连小塞尔维亚都打败不了,那么因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被塞尔维亚夺走土地而理所当然与奥地利结盟的保加利亚,还会冒险加入同盟国阵营吗?[1]

波蒂奥雷克九月入侵塞尔维亚期间,奥军在塞姆林(塞尔维亚语称泽蒙)某废弃书店发现的一张地图,暗示了奥匈帝国如果没办法打倒俄国和塞尔维亚会面临什么样的下场。这张地图名为《欧洲的新瓜分》,复制自俄国某报纸,在塞尔维亚广为销售;地图上,德国解体为北邦联和南邦联,奥匈帝国消失,其东部诸省给了俄国、罗马尼亚、捷克、匈牙利,其南部诸省给了塞尔维亚人和意大利人,而塞尔维亚人拿到最大一块:从希腊边界往北到南匈牙利,往西到亚得里亚海,全归塞尔维亚。[2]

为免落得这一下场,弗朗茨·约瑟夫皇帝已批准第三次入侵塞尔维亚。十月中旬,奥地利在这时已很熟练地在萨瓦河、德里纳河的河湾处集结二十万大军,再度攻入塞尔维亚。波蒂奥雷克自信满满地宣告:“第五、第六集团军的将士,此战的目标——彻底击败敌人——就快达成。”他避谈八月、九月两次失败的入侵,只谈这次更有可为的入侵,预言“三个月的战役就快结束;我们必须在冬季来临前击溃敌人的最后抵抗”[3]。

这是这些年来塞尔维亚人打的第三场战争,他们已终于耗尽库存的炮弹,且没什么希望从盟邦那里得到重新补给,因为盟邦很难将军火或其他任何物资运到四面不环海的塞尔维亚。光是出于这一点,这场入侵,对塞尔维亚来说,就情势险峻。塞尔维亚的诸战斗部队,经过不间断的作战,兵力已都少掉一半。十月二十七日,塞尔维亚第二集团军司令官无助地望着进逼的奥军,打电报给普特尼克:“我们还需要炮弹,敌人炮轰我们的壕沟,我们没东西可还击;我的兵在如此攻击下会性命不保,而我没有预备队来替补,没有炮弹来阻止伤亡上升;我觉得无能为力,束手无策,要求卸去此司令官之职。”普特尼克否决他的要求,要他的所有部队尽可能力撑再撤退,但此季节撤退,比夏季撤退难上许多,因为秋雨已使泥土路变得泥泞不堪,会使火炮和四轮马拉货车深陷其中动弹不得。[4]

在维也纳和萨拉热窝,奥匈帝国高官把得胜视为势所必然,开始规划战后的大变革。要占领贝尔格莱德,要把塞尔维亚当成劫来的宝物,用于扩大奥地利版图和收买巴尔干半岛的中立国。罗马尼亚人将会得到此王国的东南角,奥地利人将并吞斯库塔里(阿尔巴尼亚语称斯库台)、都拉佐(阿尔巴尼亚语称都拉斯),以及摩拉瓦河以西的所有土地,并着手拆散“所有塞尔维亚成分的紧密的民众”。这些“紧密的民众”——塞尔维亚居民——将被移走或被奥地利的“殖民者”稀释,殖民者将“改变(此地区的)心态”,“使塞尔维亚(在观念上)更为哈布斯堡”,而较不塞尔维亚。财政部某部门主管、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实际上的行政首长,路德维希·塔洛齐(Ludwig Thallóczy),十月下旬致函波蒂奥雷克,建议于战场上击败塞尔维亚王国后,立即“以强势手段将塞尔维亚人西欧化”。[5]

波蒂奥雷克为击败此王国所拟的作战计划,没有出奇之处:从北、西两边合攻,目标指向自七月起即是塞尔维亚首都又是军队重要运输中心的尼什。波蒂奥雷克的左军,第五集团军,将攻向瓦列沃和科卢巴拉河一线;其右军,第六集团军,将要再度挺进亚哥德纳高地,从南边包抄科卢巴拉线。尼什坐落于摩拉瓦河谷,是驶往君士坦丁堡之东方快车的大停靠站,南北移动之塞尔维亚部队的重要交会点。尼什也是附近克拉古耶瓦茨(Kragujevac)兵工厂所生产之塞尔维亚军火的发配中心。若攻下尼什,奥地利将把此王国一分为二,使分散各地的塞尔维亚军队形同失去武装。奥地利将领克劳迪亚斯·齐布尔卡(Claudius Czibulka)于十一月九日告诉其麾下军官,“把此次战役的目标告知士兵,且是在上场与敌厮杀之前告知他们”。[6]尽管屡战屡败且天气日益恶化,但奥地利人不想让士气低落。讯问过九月攻势时所俘虏的塞尔维亚人,奥地利人得知塞尔维亚士气也在下滑。塞尔维亚士兵抱怨没吃饱或薪饷太低,抱怨收税员“把他们家牛舍里的最后一头母牛带走”。他们嘲笑帕西茨把国家带进战争,谈到常遭他们的“残暴军官”虐待。[7]这让波蒂奥雷克听了很开心,似乎证明他的乐观并非胡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