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古代步兵军阵的战术特征与发展历程(第17/18页)
[37] 《晋书·苻坚载记下》,第2819页。
[38] 《晋书·刘曜载记》,第2698页。
[39] 《三国志》卷九《魏书·曹休传》,第279页。
[40] 《晋书》卷一百十五《苻登载记》,第2951页。
[41] 《通典》卷一百四十九《兵志二》所附“杂教令”,引《大唐卫公李靖兵法》,第3824页。
[42] 戚继光关于管理野营的教令更加详密,参见《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卷九《扎野营篇》。
[43] 当然,这不排除有极少数畏战士兵的蓄意策划,但夜惊能够扩大蔓延,仍有其内在因素。
[44]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2060页。
[45] 《三国志》卷二十六《魏书·田豫传》,第728页。
[46] 《南齐书·高帝纪上》,第8页。
[47] 前482年,夫差遣使到洛阳告周王曰:“余沿江泝淮,阙沟深水,出于商、鲁之间,以彻于兄弟之国。”见《国语》卷十九《吴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48] 《国语·吴语》,第615页。
[49] 因为战车速度快,各车间距大,传达命令不容易。军官战车在最前列,普通战车只要追随前方军官战车的旗帜,就能保持队列。
[50] 《纪效新书》(十八卷本),第65页。
[51] [美]阿彻·琼斯:《西方战争艺术》,刘克俭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第126页。
[52] 吴军列阵前曾“秣马”,列阵时又“系马舌”防止其出声,可见有马匹,可能数量较少,主要为吴王及高级长官驾车用。
[53] 《左传·成公十六年》,《十三经注疏》,第1918页。
[54] 《武经七书注释》,第434页。但今《吴子》应是汉代以后的人伪作,未必是战国实际。所言各国战阵特点,也都不太可信。
[55] 《史记》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2606页。
[56] 《晋书·石勒载记下》,第2745页。
[57] 《晋书·刘曜载记》,第2700页。
[58] 据《水经注疏》卷十六《谷水》,谷水千金堰开五个渠口,都用石砌,防止水流冲击损坏。谷水其他河段则未提及用石铺渠道。见第1379页。
[59] 《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卷八《操练营阵旗鼓篇》,第131页。部分标点有改动。
[60] 《晋书·苻登载记》,第2945页。另可参见《魏书》卷九十五《临渭氐苻健传附苻登》。
[61] 《孙子兵法·势篇》云:“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武经七书注译》,第23页。言不可败,其实正是面临可能的败局而言。曹操注曰:“车骑转也。形圆者,出入有道,齐整也”。这里“车骑转”的意思可能是步兵遭遇敌车骑部队,敌车骑围绕步阵驰骋,使步阵收缩为圆形防御状态。这种情况可以参照311年石勒骑兵追上正在逃跑的西晋禁军主力,“以骑围而射之”,见《晋书·石勒载记》,第1625页。
[62] 以上见《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卷一“束伍篇”,第41—42页。
[63] 《周书》卷二《文帝纪下》,第26页。
[64] 《周书》卷六《武帝纪下》,第96页。
[65] 《北史》卷九十二《恩幸传·高阿那肱》:“堪战者不过十万,病伤及绕城火头,三分除一。”(第3050页)
[66] 《周书·李弼传》,第240页。
[67] 《北史·彭乐传》只云:“冲西军北垂”(见第1923页)。西魏军向东列阵,其北侧就是左翼。另参见《周书·文帝纪下》。
[68] 《北史·恩幸传·高阿那肱》,第3050页。
[69] 《旧唐书》卷二《太宗纪上》云李世民“亲率步骑三千五百人趣武牢”,第27页。如此兵力显然不能迎战窦建德的十万军队。这是唐初史臣为神化李世民而有意夸张。
[70] 《三国志》卷六十四《吴书·诸葛恪传》,第1435页。
[71] 《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嗣主传》,第1175页。
[72] 《汉书·晁错传》,第2279页。
[73] 《宋书·武帝纪上》,第20页。
[74] 《宋书·自序》,第2448页。
[75] 《宋书·邓琬传》,第2141页。
[76] 以上皆见《宋书·邓琬传》,第2159页。
[77] 《宋书》卷七十九《竟陵王诞传》,第2026页。
[78] 《晋书》卷一百二十《李流载记》,第3030页。
[79] 《魏书》卷七十五《尔朱天光传》,第16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