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凤凰 清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第6/8页)
人都有私心,隆裕毕竟是慈禧的亲侄女,她天天在慈禧面前告珍妃的状,慈禧虽然一开始比较偏向珍妃,但这种偏向是建立在利益算计上的,感情上她当然更偏向隆裕,时间长了,她也开始不喜欢珍妃了。何况光绪一天天长大,在处理政务上开始渐渐不完全顺她的意,这种时候,慈禧当然觉得是珍妃没有尽到笼络的职能——我给你机会了你没有做好我交待的任务,于是经常把珍妃叫进来骂一顿。
光绪开始积极地培养自己的班底,他借甲午海战的失利贬了李鸿章,用自己的老师翁同龢取代,进了军机处。珍妃的老师文廷式做了江南副主考,她的哥哥志锐做了礼部侍郎。一批新贵被提拔,在朝中形成帝党,和慈禧的后党开始分权夺位。
慈禧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光绪,现在是谁说了算。因为珍妃穿了一件珍珠衫,被慈禧借故打了一顿板子,说:“我都没有穿过这么贵重的衣服。”再降罪珍妃,将珍妃姐妹都降为贵人,并对帝党中人大加贬斥。
光绪慈禧过招第一回合,光绪败落,慈禧打一巴掌给颗糖,第二年又将珍妃姐妹恢复妃位,和光绪讲和。
慈禧自以为已经做得很和善,但在光绪和珍妃眼里却不一样,这事儿只能让他们看清了:老太太不下岗,他们虽然名为帝妃,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主宰。
这时候南海康有为出现了。对于中国面临的一切,许多人都在思考,尤其是读书人。国事不振,慈禧自然有责任,但又不完全是她的责任。清末就有人说:“都说老太太不行,可若是换个人,还不及老太太撑得住。”纵观整个世界,资本主义洋枪洋炮到处都是,封建帝制都如摧枯拉朽,纷纷崩塌,谁也逃不掉。要改变这一命运,封建帝制不灭,只怕不太可能。当然也有中立派,拿英国、日本君主立宪作例子,却不想英国皇室的权力经过大革命早已无多,日本天皇不掌权柄由幕府统治已经几百年了,但中国的帝制却是仍牢牢掌握在皇室手中,正常情况下,谁会把自己手里的权力让出来。
康有为认为中国应该学西方,学日本,推行君主立宪制度,这样想的人有一批,共同发起了“公车上书”。康有为寄希望于统治者,但慈禧手底下臣子太多,一个举人进不了她的法眼。康有为转投光绪,光绪正需要人手,更需要有一股能够从慈禧手中夺权的力量。
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采纳了康有为的建议,发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在短短一百零三天的时间里,光绪连发了二百多道谕旨,企图在一夜之间,在中国改头换面。治大国若烹小鲜,除非改朝换代,否则过度激进的改变,只会引起国家的动荡。光绪的变法,导致大量新党人员的上台,得罪了掌握国家中枢力量的既得利益层,令得不满变法之苦的官员们转而围拢慈禧。
慈禧刚开始是同意光绪变法的,国家政体是得改变,她不是没看到这一点,她喜欢由光绪出面,办好了她来摘果子,办坏了她来收拾残局兼收权。但她没有想到光绪的行动如此激进,立刻敏感地觉察到这不是什么政治改革,而是政治夺权,她立刻做出反应,开始要收回权力,动手收拾新党。
急切之间,新党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让他发动兵变,囚禁慈禧。袁世凯是个老奸,一衡量新党胜算太小,立马转而向荣禄告密。慈禧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慈禧下旨,以光绪重病为由,由自己再次“训政”。她以“养病”为由,将光绪囚禁在瀛台之中,砍断桥梁,不与外界通消息,珍妃则以“卖官”为罪名,被打入冷宫,囚于北三所。并选中端亲王载漪十五岁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准备拿他来替换光绪。
都说慈禧是“守旧派”、“投降派”,但事实上,慈禧不但不守旧,思想还非常新,世界上出现的新玩意新变化,她全都有兴趣,还派张之洞办招商局,派李鸿章办洋务,派王公子弟到欧洲留学,办海军,兴女学,都是出自她的主意。她也不主降,正相反,她还是非常主战的,咸丰逃难到热河,她不同意,还请求力战到底,她拨提左宗棠等人进行对法作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