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海内孤本(第7/13页)

眼见着在古玩市场是找不到线索了,看看天色也不早了,就准备回去。

刚出了古玩市场的大门准备走,背后突然有人喊我“大哥”。我回头一看,有个人冲我一边招手一边跑了过来。

我仔细看了看,这个叫我大哥的人,年纪起码四十出头,长着一对三角眼,看起来就贼眉鼠眼的,不是什么好货色。

“你叫我?”等他走到跟前,我问他。

“是啊是啊。”他笑着点头。

“同志你别闹了,我这年纪像你大哥么?”

“话不能这么说,年纪都是其次,关键您是买主,是买主我就得尊重您,就得喊您一声大哥。”这人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肯定是个混江湖的。

我摆摆手道:“说吧什么事,我还赶时间呢。”

他凑上来压低了声音问:“您是不是要找一个古籍善本,叫《玉函经》?”

我一听立马来了精神,居然有人自己找上门来了,忙问:“是啊,怎么,你有?”

“嘿嘿,不瞒您说,我还真有。”

“这东西可是海内孤本啊,你怎么会有的?”

“三角眼”连忙摇头道:“我说的可不是宋刻《玉函经》,那东西是国宝,听说在北京图书馆的什么特藏部里藏着呢,我怎么可能有啊。”

“那你说的是什么?假的?”

他连忙摆手一副很受辱的样子说:“您这么说可就是瞧不起人了啊。我说的是清代的仿宋刻《玉函经》。”

“清仿宋刻?”

“《玉函经》的故事您知道吧?”

我点点头:“知道啊,不就是铁琴铜剑楼那点事嘛。”

“那您知不知道,这《玉函经》在从铁琴铜剑楼遗失的那么多年里,曾经到过一位叫徐乃昌的人手里?”

“是那个清代的藏书家徐乃昌?”

我一说,“三角眼”立马竖起大拇指:“您果然是见多识广,没错就是他。这个徐乃昌得到了《玉函经》后,就请人仿造了一本。他请到的人是湖北黄冈的陶子麟,这人号称是清末四大刻工之首,最擅长仿宋刻。所以后来就有了两本《玉函经》,一本是真本的宋刻,一本是清代仿宋刻。”他得意道,“不瞒您说,您要是想要真本的,那您去跟国家说去。但您要是想要那本独一无二的清仿宋刻,这南京城里就只此一家了。”

我半信半疑,他的言谈举止就是一个十足的古董贩子,不像是怀揣珍宝的普通人和收藏者。但既然都已经送上门来了,怎么也要见见这庐山真面目。于是我就信口胡诌道:“其实我也不太懂什么宋刻和仿宋刻,我是给我们老板办事。也不知道老板怎么心血来潮说要找这东西,我就只能找了。”

“那是你们老板眼光好,最近好多人都在打听这本《玉函经》,我都没卖。我是看我们之间有缘分,才肯卖给你的。”

我差点笑出声来。缘分?真想问他哪里看出来我们有缘分的。不过这种都是忽悠人的话,也不用和他较真,就问他:“那东西能给我看看吗?”

他打量了我一下问:“大哥您带钱了吗?”

“干吗?”

“您别误会,只是我们那儿有个规矩,看货您得带着钱,看上了就当场交易,一手钱一手货,谁都不欺负谁。”

“多少钱?”

“三角眼”竖起一根手指,我问:“一千?”

他的脸立马拉了下来:“大哥,您这不是跟我开玩笑吧,一千够买什么啊,就算买本新华词典也得八十吧。”

“一万?”我吓了一跳,“一个清代仿宋刻本,怎么可能值这个价,最多两千。”

最后我们讨价还价,以三千的价格成交。明天早上七点我带着钱在这里等他,他带我去看货。

三千不是个小数目,我顿时觉得很肉痛,不过都走到这步了,回头也难了。而且如果真的是清代仿宋的《玉函经》刻本,那也没有亏很多,找个老外估计能翻倍卖出去。

回到家,把存折找出来想去取钱,突然才发现这个点儿银行都关门了,我去哪儿取钱啊。

思来想去,我突然有了个办法,既不用出一分钱,还能让自己转危为安的一石二鸟之法。

出了自家门,来到街口拐角处的那家小饭店。此时刚过饭点,店里人不多。陈老板看见我来,热情地招了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