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海内孤本(第6/13页)
我一听当场就说不可能,因为这是一件不可能办到的事。
《玉函经》的全名是《广成先生玉函经》,是名副其实的国宝级海内孤本。此书为脉学著作,编为“生死歌诀”上、中、下三篇,重点阐析脉证关系以及脉象的生理、病理情况,是稀世罕见的医学古籍。
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的铁琴铜剑楼有三件名闻天下的珍宝:一为铁琴,二为铜剑,三就是那部镇楼之宝——宋刻《广成先生玉函经》。
据说当年太平天国攻克苏州,为避兵灾,铁琴铜剑楼的楼主瞿秉渊、瞿秉清兄弟俩将古籍辗转迁移了七次。含辛茹苦、颠沛流离之际,他们还重金搜求异书。这样一来,江浙藏书家流散出来的旧藏精本归于铁琴铜剑楼名下的便不在少数。但万没想到,宋刻《广成先生玉函经》居然和另几部书一起,被太仓鹿河镇一乘人之危的小人以收购棉花的旧账册偷换并旋即逃往上海出售。秉渊、秉清兄弟为此悔恨、心痛了一生,直至临终还遗命子孙:“如遇旧物,虽破产赎之不为过也!”
四十年后,时年二十八岁的铁琴铜剑楼主人瞿启甲收到其师陆楣川先生来信,说在苏州城中的书肆看到了《玉函经》。启甲立刻撑舟入城寻到宝书,并将它重金购回。
捧着失而复得的海内孤本,瞿启甲仰天长啸:“你可知道,因为失去你,家父一直郁郁寡欢,以至死而有憾!你可知道,为了寻你,两位兄长十余年间访遍沪上,几乎耗尽心血!现在,你终于回到了铁琴铜剑楼!”
这个故事我略有耳闻,因为我这种野路子出身的人,最喜欢这些小故事了,可听谁讲的早就忘了。
不过有一点我还是知道的,铁琴铜剑楼在解放后就被国家接管了,楼里的所有藏书也一并由国家来管理,海内孤本《玉函经》更是成了国宝。这么一个远在北京收藏着的国宝,我怎么可能在一天时间里凭空变出来,我就算是孙猴子也不可能千里盗书啊。
我当场就拍桌子说不可能,你这是逗我玩吧。
他笑了笑,居然扭过头去看着窗外,不再理我。
这不禁让我大为光火,刚想发作,却突然间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站起来整理了下衣服转身就走。
走出书房门的刹那,我分明听到背后传来一声爽朗的笑。
他要我找的,从一开始就不是北京那本真正的《玉函经》,而是赝品。
丰哥那个“满汉全席”生意的目的无非就是两个:第一,倒卖不合法见不得光的鬼货和贼货;第二,把高仿的假货赝品掺杂其中,高价出售。
所以仔细一想,苏正让我找的自然是《玉函经》的赝品了,而且这应该和丰哥的生意有某种关联。
不过这可不好找。大海捞针肯定不行,古籍在古玩市场上属于小众品种,普通的古董玩家是不会对此感兴趣的,专业玩这个的人又太少,所以这东西通常都是有价无市。因此古籍和陶瓷字画相比,商家自然是会选择更有市场的后者了,甚至连造假者都不喜欢伪造古籍,因为很容易吃力不讨好。至少我是从没仿造过什么古籍善本,所以对这方面不是很了解。
眼看天色不早了,我想趁着古玩市场还没关门,去逛逛打听点情报。
在夫子庙转了一大圈,几乎是挨家挨户去问了,结果做古本生意的不超过三只手,而且都是兼带着做一点。都说这东西不好卖,收了之后放个三年五载的都不一定能出手。
我打听了下,说自己想找一本《玉函经》,还暗示他们即便来路不正也没关系。但是好几家看来都不够专业,居然连《玉函经》都不知道,知道的也直接对我摇摇头说无能为力。
又找了几家铺子,有一家铺子的老板斜眼瞅了瞅我道:“假的你要不要?”
我一愣,心说居然还有人明目张胆地说卖假的,忙问道:“您这儿有?”
老板摆摆手道:“没有,我这店的本家可是南京城里赫赫有名的苏老,怎么可能卖假货。”
我听到这儿却并不觉得惊讶,毕竟齐佳那份报告已经清楚地显示了苏星海的产业有多大了。
“不过听说最近有很多人在找这玩意儿,所以你懂的,嘿嘿。”老板笑了两声不再说话。
我当然懂了,中国的造假体系早就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尤其是渠道方面更是惊人,连市场热捧的海外回流赝品都是中国制造。在这个全民收藏的时代,那些普通的收藏者就成了这个产业链最大的牺牲者。因为他们懂得不多,很容易听风就是雨,而有需求马上就会有供应,就像这老板说的,必然是某个原因引起了古本收藏热,才会导致出现了很多假的《玉函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