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太平洋漏水孔”漂流记(第2/9页)

折竹似有深意地一笑,他的眼神让我感到这其中定有个惊天的故事。接着,他便开始述说起Dabukku中岛屿的情况。

“新几内亚土人把旋涡中心像黑点一样的岛屿误当成了孔穴。旋涡中心要低于海面,看起来就像一个大漏斗一样,所以才叫它‘漏水孔’。”

“哦,太平洋的漏水孔原来是这么来的。”

“是啊,说不定旋涡的中心真有大洞,所以才会形成如此大的旋涡。多年来都没有人成功进入大旋涡里,所以也没有人知道真正的成因。”

“一九一二年,当时德国新几内亚公司组织的探险队想挑战‘太平洋漏水孔’。这次探险让现代人第一次领略到了魔海的恐怖。漏水孔海面下是一片暗礁,无论是纵向突破还是顺流前进都十分困难。船身太重或者阻力较大的船,比如汽艇只要开进去就被暗礁凿穿。最后探险队只能乘坐最原始的划桨独木舟。”

“独木舟比汽艇要轻多了,而且船身细长阻力小,转瞬间就被旋涡给卷了进去。如何进旋涡的问题总算是解决了,接下来要考虑登陆那一座岛屿。计划进行到这里还算顺利,但只要进入了大旋涡就无法回头,因为旋涡中无法逆流而上……对于探险队来说,这是一次单程冒险。”

“……”

折竹一直提到“龙宫”这个词,我有些耐不住了。这小子肯定隐瞒了很重要的事。

“在探险队面前还有一大障碍。刚才我也说过,这里的环境极其湿热。‘太平洋漏水孔’又是个大漏斗形状,海面温度变得极高,蒸气甚至能遮挡住太阳,四周暗无天光。探险队员们称这种现象为‘海潮空洞’。”

“那时探险队还做了一个试验。他们把装有大蚜虫的箱子放入海中,顺水放入蒸腾的海面。当时的空气温度大约有摄氏四十五度。大约过了十分钟后,他们把箱子拉上来,发现大蚜虫的体温居然也变成了四十五度。你想想,如果人类的体温变成四十五度,那脑子会被烧成什么样?”

“我想象不出来,那里大概是地球上最热的地方了吧。”

“嗯,就算不考虑温度,乘坐独木舟进入大旋涡。独木舟以每小时三十海里的时速顺着海流漂到离外海最近的岛屿大概要花费半天的时间。这半天时间内,独木舟一直在飞速转圈。每小时三十海里……坐在上面的人还能有命吗?虽然我不是医生,但我想一般人肯定是没命了。”

“我懂了。”我放下笔记,失望地对折竹说道,“我懂了,只要人还是血肉之躯,就根本无法进入‘太平洋漏水孔’。那你说了半天不是让我空欢喜一场吗。”

一听这话,折竹突然收起之前悠然的表情,有些不高兴地说:“喂喂,让人把话说完好吗?正传我还没开始说呢,这只不过是个引子。我这就将‘太平洋漏水孔’的秘密告诉你。”

“是……是吗?”

“嘿嘿,凭你当作家的直觉,应该早就猜到‘太平洋漏水孔’里肯定藏有什么秘密吧?虽然我没去过那里,但我认识一个去过那里的人。他是当时唯一的生还者,和我有一段奇缘。”

“哦!他是谁?”

“那只是一个五岁的孩子。”

五岁孩子?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各位读者一定以为自己看错了吧?五岁,的确是五岁。这篇《“太平洋漏水孔”漂流记》里的怪事,还真是层出不穷啊。

从黑人群岛来的浦岛太郎

大正三年的秋季,商人们都筹划着在海外市场大捞一笔。这其中就包括折竹的内兄,他在海外开了一家南海商社,也就是后来的恒信社。

一艘小帆船正乘着东风在赤道上破浪前行。这艘装有辅助发动机的“海鸥号”载重量大约有五百吨,货船舱内堆满了杂货和磷矿石。

年轻人憧憬海上生活,认为这非常浪漫。帆船主帆倾斜,说明船身正在海面上疾驰。寂静的南海之夜,耳边除了浪花拍打船体的声音和引擎的轰鸣声外便什么也听不见。仰望天空,可以从两块帆布的中间望见那美丽的南十字星。折竹在采集珊瑚礁时,也曾被这番美景所陶醉。北风不能总让他们搭便车,行驶了一段路程后,帆船驶入了赤道无风带。

“太吵了,船长。”折竹有些懊恼。

“这辅助发动机运转时的声音就像是地狱里在开舞会。唉,天气这么热,我都有些头昏脑涨了。啊!那是?!那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