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2/4页)
在这个地方长大的映翔当然知道张献平的故事。所以,她才从入江处把刀子拿走的吧。
实际上,三宅少尉不知道第三峰的故事,并未调查柱子刮削后的痕迹。
反倒在谢世育的后脑找到一枚子弹。
从后面被射杀的。他可能因敌人侵入,在惊慌之下想从悬楼逃跑,或许脚下被绊住的关系吧。被击中的同时,他滚到悬楼,身体的重量压断了柱子后摔下去。
由于柱子很快地折断,有可能被动了手脚,这曾被当做疑点。
但是,三宅少尉用自己的推测了结了事件。
游击队一伙知道谢世育是日本军的密探,为惩治他,先包围宅邸。但是,他可能企图沿着悬楼的柱子滑下逃走。游击队先将柱子削细,断了他的退路。
“尽管是我们的敌人,但还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作战方法实在高。这么做的话,包围的人数也不需要太多。”
三宅少尉佩服地说道。
事前并不知道三宅少尉会如此解释。映翔一定是预先防备,不让危险的证据留在入江手边,所以将刀子销毁了。
这么想,入江感到些许的欣慰。
谢世育死后的第二天,映翔突然失踪了。竟违背了和他之间的重大约定。
“回到南京的学校去了,那孩子得用功念书呢。”
李东功说道。
当时的入江已预感她再也不会出现在自己的面前了。
入江结束不到一个月的停留,必须回北京的当天,李东功说道:
“哦,这是映翔要我转交给你的,我都忘了。”
说完,递给入江一张纸。
对女性而言,算是很刚劲有力的字迹,上面写了一首诗:
恩仇人世事,
所贵爱情浓。
点像朱唇结,
悬楼碧草封。
仁存天一道,
侠在第三峰。
玉岭邯郸梦,
醒来驭卧龙。
这首五言诗大意是,在人类赋予恩仇的常态中,战争当然也算其一,能够超越这些的唯有无价真情。表示赞许入江对自己所抱持的爱情。
双方都不可能遗忘摩崖佛的朱唇,以及谢世育坠死的悬楼下的碧草。翠绿色的“碧”字,在中国的诗文里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血。中国的故事里,曾描述蒙冤而死的人的血,三年后,在土里会变成翠绿色。唐朝李贺的诗有“恨血千年土中碧”的句子。
所谓“仁”,总觉得是抽象的德目,属于形而上,而侠义之心是现实,属于形而下。这是在称赞入江模仿第三峰故事的侠气吧。
映翔曾对祖国的山河发誓,自己属于杀掉谢世育的男人,可是竟然失踪了。这首诗想必是道歉函。
接着最后两句写着:希望你把在玉岭发生的事,当作一场虚幻无常的梦吧。我已从这梦中转醒,驾驭卧龙而去。
最后,隔过几行,有几个发黑的深褐色的字。用毛笔写的诗字体娴熟,但未了几个字却歪歪倒倒,好不容易才辨认出来——
映翔刺血志谢
那深褐色的字是蘸血写的。可能是割破手指后所写,难怪字显得歪扭。
即使收到致谢的血书,但仍无法弥补映翔逃走的遗憾。
“她在南京的学生宿舍吧。回程的时候,顺道去南京,我想见她……”
入江说道。李老人却摇摇头:
“那孩子,老实说,并不在南京。”
“那,去哪儿了?”
“跟你说了,你打算怎么做?”
“天涯海角我都追。”
“是日本人不能去的地方呢。”
老人说着,仰头看天花板。
半年后,入江回国时途经上海,在军司令部偶然遇到了出公差的长谷川上等兵。
问了他有关玉岭的事,长谷川上等兵说道:
“后来游击队很少活动了,最近闲得发慌呢。”
二十五年后回想起来,真像是一场梦。可当时是鲜活的现实,所以无论如何都无法相信自己是在梦里。
“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