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3/3页)

第三峰的绝壁高五十米。仔细看的话,会发现那岩石并非直直地矗立地面,而是在约中央部位切断,成为突出的岩棚,即大大地断为两层。

上层与下层各雕刻了一座大佛像,从螺发、肉髻、白毫[2]等看来,知道是释尊像。两尊都是坐像,高度各十米。

相同的大小、相同的释尊像,且在相同的岩面雕刻而成,令人觉得十分神奇。而且,两尊像在技术上极为酷似。

仔细观察后发现,上层的佛像比下层雕得更虔诚,会不会是同一个作者先雕了下层,后来觉得不满意,决定在雕上层时作修正?——入江突发奇想。

提到中国的石佛,多半像云冈或龙门那样,先凿刻石窟再制作佛像。但是,手艺并不精巧的玉岭庶民们,很直接地就在岩面上刻起来。因此,仅以线条表现形状,比较接近绘画而非雕刻。

日本也有很多这种摩崖佛。同样是无名的庶民,将自己的信仰寄情于某种形状,费了许多年月雕刻而成。

在这类稚拙的线条雕出的佛像群中,仅第三峰的两尊表现出众。虽也只有线条,但全身立体感具现。

下层的释尊像不知什么原因,嘴唇涂了朱红色。

“下面那尊佛像涂了口红,为什么?”

入江问李东功。

“十年涂一次朱红,只有那尊佛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这一带的例行仪式,叫做‘点朱’。”

“点朱?”

入江想起自己曾反问过同样问题。对了,那个老地主曾提到别错过十年一次的仪式,想来指的就是这个“点朱”。当时入江询问是怎么回事,老地主则回答去了就知道。

李东功也做了同样的回答:

“三天后即将举行点朱,你去看就知道了。”

无法得知详情,总之,是在佛像的嘴唇上涂红的仪式。

“很高呀!”

仰望岩面,入江小声说道。即使是下层佛像的嘴唇高度,离地面也有约二十米。

“再高也举行哟。”

“有什么典故吧?”

“有很多说法。如同你看到的,两尊佛像并非上下直接重叠着。下层佛像的上半身向右偏了些,看起来像是被压在上层佛像的臀部下。怎么看都效果不佳,觉得有些可怜,为了弥补,就在唇上涂红。连这种传闻都有,不过,净是胡说八道。”

“真正的说法呢?”

“有资料,放在我家,你不妨看看。”

自从到了摩崖佛以后,原先一点儿也不亲切的李东功,开始热情地说起话来。

“请一定让我看看那份资料!”

入江说道。

[1] 六世纪末至七世纪前半期。——译者注

[2] 以上皆为如来三十二相之一。螺发,即螺髻,释迦牟尼发髻结为螺形,故名之。肉髻,佛陀头顶有肉团隆起如髻,故称。白毫,佛家传说世尊眉间有白色毫毛,右旋宛转,如日正中,放之则有光明,初生五尺,成道时一丈五尺。——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