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2章 吴香儿静观其变(第3/4页)
这宣化办公室,名字起得大,文宣教化无所不包,但也因为名字起得大,和很多其余的办公室重叠了,实际主要管理的范围,还是比较狭小,又像是个口袋,什么都能装,其权柄范围到底是大是小,主要就看主持人的手腕了。
民间的民俗、民风、扫盲,报纸上的舆论导向,戏曲话本的尺度,甚至是民间的争论,按道理什么都能管。但怎么管,和什么部门接洽,这都没有固定的说法,反正眼下,袁哥和吴香儿这两人,主要负责的就是报纸这块。两人讨论的结果,很可能就会决定此次论战的走向,究竟是息事宁人,还是可以再来回拉锯几次——
甚至,如果他们有意封锁洋番发声的口径,都不是没有办法,直接叫停《羊城消息》的转让就行了,按道理来说,报纸和一般的商铺还是不同,负责人的资格是要经过审查的,未审查而转移所有权,可以从严处罚,也可以到办公室这里来补上手续,其中的尺度,就看两人怎么拿捏了。别看他们不过是个品级不高的小吏目,甚至两人年纪都轻,资历也浅,有些时候,手里的权力也不小呢。
这种弹性很高,即可以混日子,也可以四处寻衅暗示索贿的位置,和别的岗位还不同,很考验吏目的个人品质,受不住诱惑,被举报送过矿山的也有,不过,袁哥和李香儿倒都不是那种人——
吴香儿不说了,她是想做官才考进来的,其人多才多艺,彼此又结交了一帮才女小姐妹,这些当年因为‘招贤令’前来投奔的江南落拓女子,也是一段佳话,成材率很高,而且彼此互相带挈,感情真挚,在文艺界尤其是有声名的。
很多人都笑言,这些人倘不来买地,陷在姑苏,也一定能够有一番的作为声名——就是这话不是什么好话,不会在她们面前说而已,这都是家计无着才南下的,若是留在姑苏,能有什么好去处可成名?
无非是花街柳巷、十里山塘,这话初听是赞扬,细品之下却透了轻视。多少有些酸味在内,就不知道是谁先品评出来的了,有人说是同样出身江南姑苏的那些名门才女,不忿自己被抢了风头,不过此事没有实证,也就始终只是传说而已。
不论如何,以吴香儿所在这个圈子的声势,倘不做官,那她来钱的手段可太多了,琴棋书画戏,哪个不能让她过上优裕生活?人家来做官,就是因为不那么看重钱财,万不至于为了一点贿赂而失了操守,至于袁哥,他是名门之后,其祖父为前敏大臣袁礼卿,一生清廉,子孙多成器。
虽然袁礼卿本人没有出仕买活军,而是告老归家颐养天年,但他的后人并没有什么禁忌,多考取了吏目,在各地做些小官,官声颇佳。袁哥也是有志于宣扬教育,开启民智,因而才投考的宣化办公室。
虽然眼下被安排分管报纸口,但也是兢兢业业,平时非常谨慎清廉,自他们两人搭起班子,羊城港的小报圈子,也为之气象一新,不但出格离奇,让人皱眉的一些恶俗文章少了,甚至连市面上从前屡禁不止的很多违禁刊物,现在也比从前要低调太多。可见这世上其实竟没有多少管不住的事情,只看做事的人能力如何,是否用心罢了。
对于两家报纸的这番论战,吴香儿的结论是‘暂不处理,以观后效’,虽然这么做,可能会承担一定压力,譬如上级的问责,但她既然打定主意,而且理由充分,袁哥也不反对,还乐观地道,“不过,可能这些问题,也不等吵出个结果,就不再成为问题了。”
“袁哥你这话怎讲?”
“只要衙门决心关闭这条渠道,不再给入买的人才进行检定,不就再没有争端了么?这红圈航线一旦结束,那洋番逃女也将绝迹——到那时候,洋番能来买地居住的,也就只有能付得起船票现钱的达官贵人了。
我估摸着,绝不是和眼下这般,男一女九,当是很快就会以各种男贵族和家眷为主,甚至家眷都被抛弃,只有贵族本人孤身来此。到那时候,和洋番逃女相关的乱象,逐渐减弱,很快也就不会成为问题了。
至于那些男乘客,家资足够付船票钱的,那肯定是贵族,欧罗巴贵族,都是些面色苍白、身体孱弱的家伙,来到买地之后,做通译或者教师的有,考大学的也有一些,要说作恶,我看他们也不是那块材料。多数也就默默消失在人海之中,倒不至于引来什么社会问题,招致民间反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