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新婚俗(第2/5页)

当然,由于买活军的规定,盐贩子们的婚配对象多数都有过婚史,以寡妇居多——许县起来了之后,本地人群普遍的行为便是设法给外地的亲眷捎信,很多人会把在外地寡居的妹子、小姑、小姨等接回家。这些寡妇有些还不满23岁,有些则是25、26,有些带了孩子,有些则把孩子留在了夫家,她们的共同特点是家庭情况相对较好,而且本人相对地精明。

因为在这个世道,如果家里太穷,是供不起寡妇的,年轻、相貌不丑、能生儿子的寡妇,如果嫁到了外地,会在丈夫身亡后迅速地被远远卖掉——穷人如果把女儿远嫁,只有一种理由,那便是对方给的彩礼高,这种相当于是一种卖断,嫁妆极其的有限,女儿嫁到外地后几乎就不会也无法和家里联系,最多是请同乡送个口信。这样的寡妇,婆家会在她还能卖得上价钱的时候将其变现,并不会给寡妇守寡或归家的机会,他们要填补自己彩礼的支出。

哪怕是家里富裕一些,养得起一个寡妇,可以尝试着进行守寡的家庭,寡妇要面临的风险也很多,‘寡妇门前是非多’,这句话不是白说的,如果家门男丁稀少,又有一定的财产,宗族可能会看上寡妇的家财,或是强行将其改嫁,或是设计强娶,或者栽赃陷害,哪怕没有这些谋财害命的心思,也有大把的游荡男丁,视寡妇为可以勾搭的性.资源,因为在传统的观念里,寡妇‘已经尝过了男人的滋味’,天然便仿佛失去了贞女的高贵凛然,既然已被一个男人获得,那么似乎所有男人都可以如法炮制,而如果遭到她们的拒绝,反而要恼羞成怒,反过来喝骂侮辱着她们匮乏的性.吸引力,‘一双破鞋,有人要还不识抬举!’

性格不够泼辣强悍的寡妇,在民间是很难守住的,能够供养得起一个各方面都无懈可击,也有一定生活质量的寡妇,必定是书香人家、地主豪门。但寡妇的消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总有些夫家、娘家条件也都还可以的寡妇,试着想守一守,随着时间的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凌迫,最终悄然消失在人海中。

而且这个过程会因为社会经济的收缩而飞快的加速,一旦世道不好,便会有很多寡妇的命运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娘家人也很难有帮助她们的余力,当世道不好时,养活原有的一家人本已很难了,要再凑钱去接人回家,是承受不起的,他们所能付出的只有一些不要钱的眼泪。

但买活军来了以后,情况便有了很大的改观,最大的一点便是买活军收用女工,岗位多,而且报酬并不低,和男人没有显著的区别。这让本地的人家有了期望,知道女儿回家以后并不需要人养,对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财政没有太大的影响。第二点则是买活军定期有私盐队去外地,这些女儿如果想要回乡的话,可以跟着大队一起走,便能免去担忧路上会遇到的风险。——这年代,女人上路就是危险,娘家凑钱去接女儿,则会将女儿和接她的亲眷一起置于危险之中,如果两个人都没有平安到家,哪怕是富裕些的娘家,在财政上都不容易承受这样的打击。

有了这两点,在风险和利益面前被逼得无处容身的亲情,便开始发挥作用了,日子好过了,这些人家便开始迫不及待地联络着外地的亲眷,接回了这些挨日子的寡妇们。甚至还有一些外乡的寡妇主动地到买活军治下来讨生活,许县、临城县这几个买活军治下的县,对于相邻的州县形成了虹吸效应,让适婚年纪的女性大量的聚集,而这些女性想在本地彻底扎根,最快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找一户新的人家。

这批婚配意愿很高的年轻寡妇,的确有效地填补了许县新滋生出的婚配需求——随着提供给女性的工作岗位,让女性聚集了过来,也有很多原本压根没有娶妻能力的光棍汉有了娶妻的念头——虽然多数才26、27,但在此时已可以叫老光棍了。他们本来是极穷的,连共妻都供养不起,但买活军来了以后,他们不但有了工做,而且有了买房的希望,也就有了成亲的资格,这份希望让他们比谁都有干劲,甚至成了买活军最狂热的拥护者。

也是因此,虽然颁布了新的结婚年龄限制,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临城县的婚姻并没有沉寂下来,反而三不五时都能听到吹打声,人们对结婚年龄限制的埋怨也渐渐地少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外来的小寡妇,如果消息灵通一些,都会有意地把自己的年纪登记为23岁,反正这也是无法查证的,哪怕是本地外嫁的寡妇,如果在婆家能先见到自己的家人,再来买活军这里登记返乡,也会更改年岁,以期获得更多的选择权,嫁人或不嫁人,横竖是由得自己的,当然是少受一层限制是一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