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10/11页)
要说过去很多投资人看好蔺达,也不能说人家判断失误。在这样巨大的压力面前,创业公司CEO最该具备的品质——脸皮厚心理素质好,就在蔺达身上充分显现出来。他每天泰然自若地该上班就上班,该social(社交)就social,开会的时候还和同事们自黑:能在桌上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在床上解决,否则赔了夫人又折兵,我可是有深刻教训的!
钱当然要继续融,创业公司CEO无非三件事:找人、找钱、找方向。为了迅速在市场上形成规模,俗称“跑马圈地”,云达公司上一轮刚融到的2000万已经花得差不多了,这点钱扔进中国这个13亿人的大市场,连点小浪花都没激起来。对外,他疯狂地约投资人,有时一天要见四五拨,演话剧一样兴致盎然地一遍遍重复着同样的话;对内,他的耐心逐渐消磨殆尽,不断地调整KPI考核标准,不断地尝试新方向,且美其名曰——拥抱变化!会议室里越来越频繁地传出他的咆哮声,没人知道他到底要什么,好像他自己也说不清。
谢晓丹最近有点绕着他走,林萃的事儿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她越来越茫然,越来越不自信,过去十年的工作经历,谢晓丹的执行力一直无可置疑,可让她根据公司总体战略设定市场营销目标,自己分解任务,再设定KPI管理团队,还要跟着老板的节奏随时掉转船头作出调整,这些工作都是谢晓丹从未涉足的领域。她每天像无头苍蝇一般,东闯西撞,马力全开,却并没有什么成效。而蔺达,从来不要听过程,只要结果。每周例会,还没等谢晓丹开口解释,一看到那红色的未完成目标,蔺达的烦躁和嫌恶瞬间就会写满一脸,藏都藏不住。他们俩已经两三个月没有上过床了,谢晓丹一直空窗,蔺达是在哪里解决的,在重如磐石的工作压力面前,她也根本无心猜想。
6月的一个下午,谢晓丹满身大汗地从外边跑业务回来,一进办公室,就看到蔺达和几个同事正陪着个投资人参观公司,蔺达还是那样充满理想,热情四射,好像完全不记得早上例会时,财务才说公司账上的钱维持基本运营也就只够六个月了。谢晓丹一低头想躲过去,突然觉得那个投资人的声音有些耳熟,定睛一看,那对剑眉凤眼也正望着自己。
“谢晓丹!不会吧,真的是你!你怎么会在这儿?”
谢晓丹想起他是谁了,却死活想不起名字,捂着嘴惊讶地站在原地,在脑海里艰难地搜索那个答案,还是蔺达有眼力见儿,他猜到了晓丹迟疑的原因,不失时机地问道:“怎么,晓丹,你认识赵总?”
没错,就是他,赵临冬!当年她没有相中的那个“上地码农”。他怎么会在这里,他怎么会成了投资人?众目睽睽之下,谢晓丹也不好多言,客客气气地问了好,赵临冬眼里的兴奋和倾慕倒似乎与十年前没什么分别。蔺达见状知趣地回避,安排谢晓丹亲自送赵总。正赶上下班晚高峰,电梯总也挤不进去,两人对着上上下下的数字灯,一支烟的工夫,便把十年的事儿都聊完了。
十几分钟后,谢晓丹重新回到公司,老远听到蔺达又在吼人,和刚才陪着赵临冬时的自信风趣、神采奕奕全然不像是一个人,她还没坐定,蔺达就冲到自己面前:“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没和他一起吃饭?”
谢晓丹抬眼看他,趁着四下无人,压低声音说:“难得你还有关心我私生活的时候,他说一起吃饭来着,今天这么蓬头垢面的,哪有心情。”
蔺达坐在她桌上,很自然地端起她水杯就喝:“我哪敢关心你的私生活,爱慕你的优秀男人那么多,我算老几?这个赵临冬跟你也有一腿?”
“什么腿不腿的,当年压根儿没看上他,哪想到他现在这么成功。”谢晓丹一把夺回蔺达手里的茶杯。
“也没什么成功,就是运气好,他们那个狗屁公司,点踩得太准了,赶在市场好的时候在美国上了市,这几个元老都财务自由了,又攒出个基金来,当心这横财来得快散得也快!你等着吧,将来我一定比这帮傻逼都成功!”蔺达坏坏地笑,俊朗的面孔写满了不以为然。
“你刚才是不是被他刺激了,说话怎么这么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