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第2/5页)

霍延定定看着他:“微臣只听陛下调遣。不过,臣以为,这几次战役中,军中有不少良才涌现,若让他们驻守西北,西北定可如虎添翼。”

前一句话意思是:你想让我做什么,我都愿意去做。

后一句话意思是:但我还是希望能派别人去。

楼喻心中一甜,肃着面色道:“朕知道了,朕会仔细考虑的。”

众臣继续商谈了一些政务后,礼部尚书郎平见机出列道:

“启禀陛下,微臣以为,如今天下安定,四海无波。陛下年富力盛,是否广纳秀女,充盈后宫,为皇室开枝散叶?”

他原为吉州知府,现被调到京城当礼部尚书。

登基大典没他什么事儿,未料第一件事就捅了两个人的心窝子。

楼喻这几年励精图治,从未沾过女色,因大业未成,众人只当他无心此事。

而今当上皇帝,业立了,可不就要成家了嘛。

其余大臣纷纷附和。

范玉笙道:“眼下后位空悬,京中不少世家贵女均品貌端方,不如……”

“范相年岁几何?”霍延忽然打断他,沉声问。

杨广怀默默退后一步,以免被误伤。

范玉笙虽被打断,却不见恼意,回道:“范某今年二十有二,定国公为何有此一问?”

“范相可曾婚配?”霍延反问。

范玉笙道:“自然不曾。不过范某婚配与否对江山社稷并无影响,陛下有无子嗣却事关国祚。”

霍延一时竟无从反驳。

他知道范玉笙所言句句在理,也知道楼喻现在肯定非常为难。

身为臣子,他没有反驳的理由。

楼喻温声道:“新朝初定,朕尚且没有精力去做这些事。不过说到这个,朕倒是想起来,宫中还有先帝的后妃,她们该如何安置?”

这话题转得巧妙。

杨广怀立刻接话道:“陛下,微臣以为,上天有好生之德,怀帝亦仁慈宽厚,宫中后妃皆年纪轻轻,不如遣散出宫,各自归家,让她们重新生活。”

这些宫妃都不曾有孕,正值芳龄,在宫中孤独凋零,还不如放她们出宫另谋出路。

郎平眉头轻蹙道:“可这不合礼法啊。”

先帝的嫔妃怎能回到民间?

范玉笙内心虽不赞同,但并未开口,只是看了一眼杨广怀,大致明白他为何这么说。

陛下尚在庆州时,便废除休妻制,其中深意,大家不可能不明白。

不仅庆州纺织厂有数千女工,其余州府也不断建造新的官营纺织厂,借鉴庆州水力大纺车的技术,招收不少女工。

除却纺织厂,其余工厂或行业渐渐也有女工的身影出现。

以庆州为首,八州女子的地位不断拔高。

女子地位提高,那么这些后妃也不会再像以前一样,不是陪葬就是去庵堂清修。

至少,眼前这位陛下不会同意这等处置方式。

杨广怀语重心长道:“郞尚书,不要这么狭隘嘛,陛下登基大典时宣读的诏书你忘了?”

“什么?”

“大赦天下呀。”杨广怀笑眯眯道,“牢里的徒刑罪犯都能放出去,这些无辜的宫妃却不能,哪有这个道理?”

郎平:“……”

好像……有点道理哈。

他便默认了此事,又换了个话题:“陛下,新朝初建,是否需要加开恩科,选拔官吏,从而填补朝中空缺?”

楼喻对这事挺感兴趣,颔首道:“科举事关社稷,之后朕会拟一份草案,你照办便是。恩科便定在秋收后罢。”

“臣遵旨。”

“对了,还有一件事需要吏部去办。”楼喻道。

吏部尚书叫薛齐,原本任吏部侍郎,当初城门迎接的官员中就有他。

原先的吏部尚书投靠汤党,庆军入京前夜便逃离京城,这尚书之位便由薛齐接任了。

薛齐躬身行礼:“请陛下吩咐。”

“朕当初尚在庆州时,庆州及八州有一套专门的公文体系,吏部尽快将此套体系传至中央各部门以及地方各个府衙、县衙,年底之前,全国所有公衙,必须革旧鼎新。”

薛齐没在八州待过,不是很懂这套新体系,遂道:“恕微臣愚钝,恳请陛下许臣三日学习新法。”

“自然,杨先生与范爱卿从旁协助。”

“臣等遵旨!”

要紧的政务处理完毕,众臣离开勤政殿,各自上衙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