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042 湘剧 书名叫做《百年湘剧》(第3/4页)
“因为……”
说到这里的时候,陆熙年看到窗外闪过一块墓碑,“湘喜苑”戏班的旧址到了。
下了车,陆熙年带领剧组人员进了墓园。
林桥这才看到:眼前的是一块平地,竖着好多块大理石墓碑,上面是一个个人名。
领头的那块墓碑写的是【欧阳喜.—1938】表示他的出生年月不知,而死亡日期是1938年。
还有一块纪念碑上面书着几个大字:【湘喜苑全体忠义烈士之墓。】墓碑下方,早晨来春游的孩子们放了不少白色的绢花,祭奠着一个个大火中故去的前辈亡灵。
林国栋叹息一声,原来如此,当是国破之日,山河沦陷,戏子安能保全自己呢?
陆熙年继续讲诉道:“日军到达醴陵地区以后,有个军官看上了欧阳喜和他的湘喜苑。说北京有梅兰芳,湖南就有欧阳喜,都是唱男旦不错的名伶。他要欧阳喜带着整个湘喜班子投靠日本军队,给日本的军队慰问演出,要不然就毁掉湘喜苑和他的戏楼。”
“……”
听到这里,林桥在心里叹息一声,她从小在梨园长大,都不知道这样的故事。
“欧阳喜不肯演戏,干脆带着徒弟们闭门不出。日本人就在戏班的楼下放了火,外面列成了军队团团围住了他们。说只要欧阳喜愿意跟他们走,他将来就是醴陵治安委员会的会长。但欧阳喜宁死不从……”
陆熙年的目光越过了墓碑,落在后方的宣传栏上。玻璃框后贴了一张照片,这就是湘喜苑被焚毁后的影像——大队日军围着一片断壁残垣,遍地都是焦木黑炭。
“当时有人在现场听到了欧阳喜的遗言,他说老祖宗的戏是演给人看的,是演给天上的神仙看的,却不是演给鬼子看的!日本人不配看他的戏!”
“所以,他宁可抱着湘喜苑落幕,也不肯在侵略者面前奴颜婢膝。”
“后来湘喜苑就解散了。几十年以后,除了几个当地戏院的老人,没人知道这件事。”
说到这里,陆熙年便想起了童年的往事,这是他此行来祭奠湘喜苑遗址的由来。
那是他8岁的时候,母亲吴茵紫正在编纂一本关于湖南戏曲发展史的书。她发现湘潭地区的湘剧种类有所缺失,所以带着他来到了醴陵考察,知道了湘喜班的传说。
那个讲故事的老人已经九十多岁,她是湘喜苑最后一名还活着的成员。大火过后,她成了这里的守墓人,给欧阳喜和班子里的师兄弟们,当了一辈子的看坟人。
从她的口中,母亲听到了不少失传的湘潭剧目,但只有零星的片段歌词,这也成了母亲未完成的遗憾之一。
陆熙年淡淡道:“那位老者说,欧阳喜最喜欢唱的那出戏叫做《苏武牧羊》,这是只有湘喜苑会唱的一出古戏。只不过,现在已经不知道唱词,国内的其他湘剧文献中也没有记载。”顿了顿,他意味深长道:“只怕再也没有人会唱这出戏了。”
林桥听完这个故事,心中不禁凄凉起来,欧阳喜和湘喜苑,原来是这样消失的。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么个小小的角落。
人生匆匆,戏也匆匆。
还有,怪不得陆熙年会编写戏曲书籍,他是想完成母亲吴茵紫未完成的心愿,替母亲记录下这些戏曲走过的岁月。
***
晚上回到宾馆休息,林桥怎么也睡不着。
师兄的这个故事讲得太生动了,她的脑子里不断幻想那些场景。欧阳喜……湘喜苑……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那出《苏武牧羊》的戏是怎样的?
那个欧阳喜班主是怎样的人呢?
是不是跟她的偶像梅兰芳唱的一样好听?
可惜一切精彩的好戏,都随着大火焚毁,且不为人所知。
与此同时,林国栋小朋友也睡不着。因为陆熙年讲的这段故事,让他想到了自家的祖上,干脆跟女儿说起了那段往事。
“你的曾祖父林金宝是东北人,他是街头唱戏的艺人,会演皮影戏。后来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你曾祖父的兄弟都被抓了壮丁,一个也没回来。只有他逃了出来,才带着一大家子去了天津谋生。这你也是知道的。”
“所以有一句诗说的不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①其实这战争年代,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梨园戏子也都无处安身。也有像欧阳喜这样的忠义之士,宁可抛头颅洒热血,也不肯玷污了老祖宗的这一场好戏,这就是我们梨园缺少的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