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秦国建设篇实现帝国梦想(3)

统一六国后,始皇帝非常注重个人权威,有一次,秦始皇到梁山宫,从山上见到李斯的车骑仪仗很是隆重,就表示不满。谁知道这话后来传到了李斯那里,李斯立刻削减车骑。当秦始皇再次见到李斯的车骑仪仗时,发觉已经减少了,马上意识到是有人向李斯泄露了自己说的话,就下令将当时在场的人全部处死。

在秦始皇制造出的中央集权制模式之下有一个官职——太尉,法律规定太尉是武官的首领,然而虽然设有此官职,但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秦始皇非常了解军队对皇帝的重要性,肯定不会让别人取代自己掌握军权,所以据后世史学家考证,秦代未发现有任何一人担任太尉之职,这一角色长期由皇帝兼任。

在军权上进行控严格制的秦始皇最终也发现,一个人的精力确实是有限的,没有了太尉,自己常常要扮演太尉的角色出席各种军方的会议、晚宴,可作为帝国的统治者,他实在没精力再管理更多的事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廷尉的地位就得到了抬升,掌管司法的廷尉被赋予了相当大的职权,以此威慑百官。

秦王朝的三公九卿制,确立了古代中国的一种分权原则,比如,有人将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喻为中国的“三权分立”,的确,从形式上看的确是这样,但是要注意,这种分散的权力最后又都集中到皇帝一人的权力之下。分权,是为了让百官公卿通过互相牵制,更好地服务于皇权,所以也就是为了更好地集权。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除了对国家各种制度进行改革之外,对另外一个问题考虑的是最多的,那就是如何能找出一个办法,使国家长治久安,能传给子孙万代。综合前朝经验,分封制度可以效仿,但是秦始皇不想这么做,他个人倾向于郡县制,于是他让大臣讨论,接下来大臣中便展开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大战。

大臣王绾向秦始皇建议,对诸公子分封领地,建立属国,以维护中央。是为分封一派。而另外一派的代表便是才智过人的丞相李斯,坚决反对分封制,善于总结经验的他从前朝灭亡的事实看到这个办法的许多漏洞,认为分封制根本不符合秦国国情,因此赞成郡县制。两派势力争执不下,闹得不可开交。

在夏、商、周三朝确立的分封制,往往在第一代的时候,制度执行得还不错,分封到各地的王侯因为都在建国时经历无数风风雨雨,非常珍惜和国君的传统友谊,对天子非常尊重,分封各地的诸侯王由于都是战友、亲戚关系,甚至有些还有生死之交,所以各个王侯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发生战争的几率很小。

等到诸侯王位传到第二代、第三代以后,各地的王侯与天子的关系已经很疏远了,感情更是没有的,有些二愣子诸侯王就逐渐拿天子不当回事了,甚至有的几年都不朝拜,不进贡,这还算是好的,有些势力强大的,甚至整日叫嚣着要取代天子自己来坐庄,这就让各位天子非常苦恼,但往往还没有办法去控制局面。

分封的诸侯王除了挑战天子的权威之外,这些平行的新王侯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因为各种原因搞得很僵,于是乎各个诸侯国之间就开始产生战争了。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其实也是这么一路走来的,战争频发必然导致国力的衰弱,长此以往国家灭亡也就在所难免,秦始皇基于这些原因不想再实行分封制度。

可这只是秦始皇一厢情愿的想法,他不想采用分封制度,他手下的一帮大臣却不答应,毕竟大家跟着你南征北战,整日把脑袋别在裤腰上为给秦国出了那么大的力,哪个不想封侯封王?

正在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和秦始皇谈判封王事宜时,尉缭又一次出现在众人面前,志向远大的尉缭看到六国统一,干戈平息,长叹一口气后潇洒地甩一甩衣袖去山林中归隐了,这本身就是尉缭的终极理想,可在大臣看来却是尉缭对迟迟不能封王的一种无声的反对,因此大家以尉缭为突破口向秦始皇提出了分封建议。

秦始皇知道大家心中的想法,因此就向大臣询问分封的必要性,这种与虎谋皮的问题当然得到大家的一致支持,正在秦始皇无可奈何之际,李斯再次为他解了围。李斯说:“分封制度固然是传统,但缺点也很明显,分封导致权力分散,必然引起祸端,最好是实行郡县制,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国家才能强盛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