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二章 老天隔不了一层窗户纸(第2/21页)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蒋冯的关系也确实比较密切。两人在北伐进行的过程中多次会面,并且每次都进行了长时间的密谈。北伐功成,冯为了表示对蒋的拥戴,甚至提出要在郑州为蒋铸造铜像,最后在左右的劝阻下才未付诸实施。蒋对冯也是推崇备至,屡屡夸赞西北军一路披坚执锐,斩关夺隘,为北伐立下了赫赫战功。蒋的“师爷”吴稚晖有一次给冯玉祥发电报,更是称誉冯“一柱擎天,唯公有焉”。

按照蒋冯之间曾经这么亲密的关系,在地盘分配上,似乎蒋介石更有理由倾向于冯,但在与阎锡山会面后,蒋介石马上改变了主意。

就在这次会面中,阎锡山讲起了冯玉祥如何在方顺桥战役中公报私仇,拒不援助晋军的事,言下不胜唏嘘。末了又说:“请你翻开历史看看,哪个人没有吃过冯的亏?”

蒋介石先前已经从白崇禧那里知道了方顺桥战役的经过,阎锡山旧事重提,让他的后背顿起凉意。西北军的实力他是知道的,一旦有了更多更好的地盘,那他们的势力岂不是发展得更快,将来更难以控制?

阎锡山的意思也很清楚,冯玉祥倒戈之名可谓如雷贯耳。有评论者甚至说,在冯玉祥崛起的十余年间,国内掌兵符的大帅,皆畏其如虎,打仗时,他们最怕的不是冯玉祥畏战后退,而是冯主动要求“精诚合作”或“效命自驱”!

冯玉祥的反叛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他勤于叛,善于叛,也乐于叛,凡此种种,其印象已深入国人之脑髓。面对这样一位从来不按常理出牌的“倒戈将军”,你老蒋能保证自己的运气会比他以前的那些倒霉上司更好吗?

经过一番计议,蒋介石决定将山东、河南、青海、陕西、甘肃、宁夏六省分给冯玉祥,将山西、河北、察哈尔、绥远、北平、天津分给阎锡山。这些地盘中,税收比较丰厚的当属山东、河北以及平津两市。冯玉祥虽得到了山东,但当时山东的胶东和济南都仍在日军的占领控制之下,乃是一个残缺不全的省份,远不如河北、平津。

估计冯玉祥可能不会同意,蒋介石又把北平市市长和崇文门统税局给了冯,依靠这两个“肥缺”位置,冯每月可多收入约二十万元。蒋介石希望以此来平衡冯的心理,但为慎重起见,在正式做出决定之前,他还是专门征求了冯玉祥的意见。让他想不到的是,冯玉祥的姿态特别高,说一切以蒋的意旨为意旨,怎么分都可以。

老冯这么可爱,反倒弄得老蒋一点脾气都没有了。他连忙跟老冯解释,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分配——从地盘大小来看,西北军有六个省,不少了;晋军只有四个省,不算多。

至于平津两地,那里外交关系复杂,不易应付,万一发生意外,难保不酿成第二个济案。老蒋说老冯你性情刚直,不宜于外交折冲,所以只能把它们交给老阎去应付了。言下之意,还是为老冯着想。

老冯诺诺连声:好的,没问题,你怎么安排都行。

可是老蒋一走,老冯就骂开了娘。

表演本领

冯玉祥长期局促于西北苦寒之地,早就有了向外发展的打算。他曾对人说过:“我们连个海口也没有,要向国外购买一些武器装备,真是太不方便。”

在北伐战争进行到最后阶段时,冯玉祥十分卖力,他让鹿钟麟指挥韩复榘等部进兵河北,直取平津。鹿钟麟和韩复榘都是河北人,鹿钟麟在“首都革命”后那两年一直代表冯玉祥统治着北平,他们都抱着打回老家,取得地盘的迫切期望,也说明冯玉祥早就有了将这些地方收入囊中的打算。

老冯以为,西北军在打退奉军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最大,就算不论他和蒋介石的那点兄弟交情,单单论功行赏,也应该把河北、平、津分配到自己名下。

结果老蒋的分配方案令他大失所望。可是不同意你就说不同意好了,老冯这人却还有个特点,在地盘、金钱之类比较“俗”的问题上,他向来不肯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意图,就怕别人说他是争权夺利。

以后冯玉祥在河南新乡给部队讲话,提出“地盘要小,军队要少,工作要好”的口号,既是说漂亮话,也是发牢骚。其实他内心对蒋介石和阎锡山已极度不满,自然也再不会有给蒋介石铸像的闲情逸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