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十四章 密支那之一(第4/7页)

顺便说一句,他们为什么需要烤火呢?因为这些兵全穿的是短裤、单衣服,当时军方认为去接受美国训练,有吃有喝,发军服,让他们穿得都很单薄。

这批新兵到缅甸的时候,像塞沙丁鱼一样,塞得越多越好。对于新38师来说,看到一群人从天而降,并不是第一次。只不过印度的机场,那么多飞机空降下来那么多官兵,不管是一个团还是一个师,都是第一次。

当新38师这个团穿越丛林到达密支那机场,他们看到新30师的人再度从天而降,飞机数量差不多,自然觉得还是一个师。所以,从新38师报出来的所有战果所有情况,都是报新30师整师到达密支那。事实上,到密支那的只是新30师第5团。

既然部队已经到达,就要看密支那怎么打。

密支那敌人有多少呢?我的记忆中,是两支部队分属于不同的师团。在密支那市区以及靠南的位置,是第56师团一部;在密支那的北部是第18师团一部。

当时日军的部队是这种情况:当中国军队开始进攻密支那时,实际上密支那的守军是丸山房安大佐所率领第118联队的一部分,相当于一个大队加上两个中队再加炮兵中队,这个部队基本上没有部署在市内,大部分分散在周围地区。

这是因为周围地区渗透进了中国雇佣当地的山头人,也就是当地少数民族组成的游击队,他们在当地活动,不断袭击日军,让日军非常恼火,于是日军把主力部队派出去清剿,市区所留的兵不多。密支那守军和中国远征军发生战斗之后,因为第18师团主力被新38师主力和新22师主力迟滞在孟拱河谷,不得不请求第56师团前来增援。

第56师团从云南方向派兵支援,由师团步兵指挥官水上援藏少将率领一支部队赶来增援密支那,所以在密支那出现了第38师团第56师团各有一支部队驻守的情况,这在后来给日军带来战斗技术上的混乱——水上援藏少将是最高的指挥官,但是密支那地区兵力最多的还是丸山房安大佐,一个官职高,一个实力强,双方不得不妥协为一个特殊的均衡。

对中国远征军来讲,交手之后立即感觉到的是对方有两支部队,这一点他们已经非常习惯了,多少年来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日本的部队经常把不同番号的部队揉在一块,在相邻的地方作战。这种与友军不分的情况,对中国军队来说,是很不习惯的事情;对日军来说,往往会变成军事竞赛。

另外,第56师团和第18师团对于远征军来讲,都是老熟人。从1942年日军进攻缅甸时,第18师团和第56师团一开始就是主力师团。中国远征军在两三年前第一次交手的部队,也是这两个师团。这真是老仇人相见,同时能在一个地方打到这两个老仇人,对于任何一个军人来讲都是很向往的事。

作战过程中,日军这两支部队给远征军留下相同的印象就是顽固和顽强,又有不同的作战特点,他们以不同方式的顽强给中国士兵留下不同的印象。

首先密支那以北就是一个丛林,日军第18师团第118联队主力把阵地修在了丛林间,攻打它的中国军队新30师说实话从来没有遇到过丛林中的阵地。他们不知道丛林中间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结果给他们的第一轮打击都是来自于树上。

树上的打击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呢?这个子弹射击是立体的,下雨一样的感觉,你会发现自己即使卧倒,依然处于被攻击之中,一点找不到安全的角落,唯一安全的方法就是钻到土里头。遭到沉重打击的新30师很快就退出来了,退出来之后,再经过观察发现,日军官兵都是在树上的,打我方便,其实进攻的人打他也方便。当时,新30师的火力装备已经远远超过日军,于是调来炮兵攻击,远程重火力首先就对着树打,逐个火力点进攻,无论什么树,先猛打一通,树叶基本上打光的情况,才放过这棵树。打来打去,好长时间树上老有还击,即使不还击,也看不到人掉下来。中国当兵的很奇怪,战斗结束上去看,才发现每个日本兵让别人把自己绑在树上,很多人把枪绑在胳膊上,只要有气,只要没有断气,至少可以实现向下开枪。

这支部队一直到所有的士兵基本打光,才丢失了阵地。几乎没有抓到俘虏的,日军在阵地上人员全部打光的情况下,才丢失了密支那外围的阵地。中国远征军接着投入密支那市区作战,对手主要是第56师团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