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二(第2/3页)

靠这种伪政权来帮助日军统治地方,那冈村宁次中将近乎拿自己脑袋开玩笑。

所以,在日军和伪政权之间,还有一层,就是派驻伪政权的日本联络官和宣抚班等日方行政人员。这些联络官们,表面上是顾问的职务,实际隶属于日本特务机关,是伪政权的太上皇,他们才是当地真正的行政主官和伪军的控制者。1942年12月,周佛海曾请求日军更换这些联络官,称他们控制着汪伪省县政治、军事、经济的大权,应该由汪伪方面提名或批准。这一要求当然不可能被日方接受。在冀南道,道尹薛兴甫上头的太上皇,就是道联络官川本。那个精锐的教导队,一方面是薛道尹名义上的卫队,一方面是川本控制薛的直属部队。而以下各县,每个县还各有一个县级联络官。

这些联络官由于隶属关系的原因,与日本驻军一军一政,并不互相统属。协调他们的机构,就是加藤次郎大佐主持的邯郸陆军联络部。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日方战史中自欺欺人的一面。从文中可以看到,日军撤离清丰县,完全是因为遭到八路军四面压迫的原因。但日方绝不承认,一面说是在八路压迫下放弃,一面又说是为了实行新的警备方针——所谓新的警备方针,即“在治安良好的地区”用伪军代替日军设防。连日军都从清丰给吓跑了,这地方能叫“治安良好”吗?

清丰,这时只能叫“遍地八路”,不但八路主力常来常往,而且县大队建起来了,区中队建起来了,武工队在日伪据点周围“横行”。日军撤离没几天,伪县长张裕元就吓得于1944年5月10日弃城逃往大名。此时这个区域的八路异常活跃,清丰之战的同时,四分区还拿下了邱县县城。

不过,轻易夺回清丰的日伪军政人员此时却是士气大振。

川本指挥伪军攻占清丰后,最初时刻防范八路军的反击。但是,尽管敌军严密设防,八路却似乎毫无战意,一派平安无事。一连数日,日伪军的警戒逐渐松懈下来,觉得八路不过如此。此时,恰值各县日军联络官的例会会期,既然各县的太上皇都在,川本索性把这个本来应该在邯郸开的会搬到清丰来开了。

“此后,中共方面一无反击,因为各县的联络官云集于此,为了鼓舞士气,干脆将5月的联络官例会改在清丰县城内进行。28日晚,陆军联络部部长代理名取正雄大尉、道公署薛道尹在冀南道教导队三百名官兵的保护下来到清丰。”

太上皇们要开会,各县的伪县长和警察所长们纷纷收拾行囊,也赶来清丰。小小的清丰县城周围,挤了差不多五千人马,一个道尹、一群太上皇还有十三个县的县长和警察所长,真比赶集还热闹。

然而,皇军不知道的是,八路打仗,从来都是乘你不备照后脑勺上砸的……

26日,在得到准确情报后,八分区首长命令7团团长兼政委杨俊生,参谋长徐仲禹率部出击清丰。一说八分区当时新建,老上级曾思玉也参加了指挥。为了攻击更加有效,除了请调四分区一部参战,清丰、南乐、观城、范县县大队配合(鬼子搞剿共联合军,咱们也联合一把),另将分区的宝贝炮兵连、特务连统一交给了“老七团”,一旦攻城不下,就准备拿炮轰。

当时八路军炮很少,炮弹更少,一个团打五千敌军的仗,居然把炮推到前沿去打,要是拿不下来,土八路曾司令员以后是不准备过日子了。

7团于1944年5月28日,从范县龙王庙麻口出发,日行140里,黄昏前到达距清丰城30里之六塔,稍事休整,协调友军,即下达攻击令。当晚10点,杨俊生兵临城下。

一天跑了一百七十里,充分显示了八路军的长途奔袭能力。

但是,鬼子也不是吃素的,杨俊生虽然隐蔽,行动还是被日军发现了。发现八路军向清丰移动的,是日军驻大名警备司令藤坟大尉。

对于八分区炮兵连是否参加战斗,史料仍有分歧,不过土八路打清丰的确是用了炮。这倒也不稀奇,老七团就有炮,而且是两门,是该团的王牌武器加招牌,王外马甲兄在《中国骑兵》“插花楼之战”中描述过这件事:马甲兄在插花楼之战中,也提到清丰战斗中参战的特务连,那个连的战士在朱老家村攻坚的时候曾经用缴获的日军毒气弹发动了八路战史上大概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正宗的化学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