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三章 洛阳(四)(第3/5页)

苏红玉、春十三娘,甚至被云和郡主拉到女院任事的叶非影,也会偶尔到观里来看望他们。

而周元二子周文、周兴以及一些晚红楼的核心弟子,最终也仅判处五年及十年期不等的苦役。

解决掉这些烦心事后,李知诰将精力倾注到参谋府,而他发现到洛阳后,要学的东西还是太多了。

特别是新学所开发的新技术,对各种作战方式以及后勤运输补给的影响有多大,都或间接或直接关乎到对晋南作战方案的具体细节;对大梁国力清晰而准确的预估,更关乎到后续战事安排的推进方式、速度以及预定的战役目标。

李挚由韩谦指定到第二中央行营军担任司军同知事。

除次子李畋暂时留在身边侍从外,李知诰还特地从洛阳综合学院借调两名资深教授到参谋府任职,协助他对大梁这些年来的新学发展体系,能尽快有一个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除了历阳综合学院、洛阳综合学院一批正式开发、研制但尚不成熟、不具备推广条件的各种新技术外,韩谦这些年最早从秋湖山开始,继而到叙州、东湖以及禅继大梁国主之位,在河洛地区,最大规模、最大力度所推广的乃是各种水力器械。

水力器械的种类、制造水平、精密程度以及使用规模,在大梁也发展到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为了给各种水力器械提供稳定的水流,河洛、淮西、豫西以及叙州这些年修缮、新造的中小型拦水堰坝超过一千二百座。

这其中到处有多少座大小水力器械在堰坝下游河道的两岸得到应用,暂且不提,仅仅因为堰坝造成后,截水蓄水,使上游水位提升而便于浇灌两侧的田地,就使得梁国有逾四百万亩贫瘠的旱地荒田,变成丰产的水浇地。

不提大量新式铁质农具的推广,不提每年数以万计的畜力的引进,不提新的选种、开垦技术推广,仅这么大规模的旱地改造成水浇地,差不多在投入相同劳动力的情况,每年能增加五六百万石的粮食。

水力器械大规模用于矿井开采、矿石破碎、高炉鼓风以及铸件锻造等采冶业进程之中,加上大梁独特的反射高炉技术,使得大梁目前的年铁产量,突破惊人的一千八百万担,而成本大幅缩减到仅有天佑十二年之前的八九分之一。

大梁目前以约天佑年间三分之一的铁价,往江淮、川蜀、黔中、岭南等地倾销铁器,致使这些地方的铁业萧条一片,而大梁的各家铁矿铸造场还能获得堪称丰厚的利润。

当然,最大的好处,还是大梁境内优质而廉价的各种铁制品,得到更为前所未有的广泛利用,应用范围及深度也远非传统能及。

而除了兵甲装备水平外,农耕、运输、工造等方面水准都得到大幅的提高。

没有足够廉价及充裕的铸铁供给,很难想象大梁境内一座接一座铁梁桥在山川沟壑上架起来。

除了量大外,大梁冶铸业的水平之高,也令人瞠目结舌。

目前所造最为坚硬的雕铁刀,甚至能直接雕刻各种硬铁材料,这也是制造计时钟等精密器械所必备的工具;精准要求高的单兵簧臂战弩,今年生产规模能得到突破,更优良的材料以及更精准、更快的加工速度,都是一个关键。

除了采矿冶炼铸造等业,纺织、造纸、榨油等几乎所有工造行业,水力器械都得到大规模的深度利用,相比较传统,成本都得以大幅的降低。

而这最为直接的好处,就是在韩谦统治淮西时期,虽说地盘及所辖人口规模都极为有限,但已经能够生产足够用于战事消耗的物资了。

天佑帝时,为保障军需及宫廷日常物资供应的需求,楚廷的将作监、内府局曾一度拥有十数万官奴婢在各类官办作坊充当苦役。

韩谦禅继大梁国主之前,淮西、叙州诸匠坊工场的雇工规模可以也就十数万人的样子,但李知诰此时接触到最为核心的数据,才清楚当时的涂西、叙州诸匠坊工场,生产的棉纱、棉布、铁料、铁器、船舶、盐、煤、桐油、纸张、油毡布、药材等等,总的物资规模大约是楚将作监、内府局的八到十倍。

韩谦禅继大梁国主之初,局外人很难想象当时的局势最关键的转折点,甚至并不是楚廷选择与韩谦和议,而实际上是嵩南栈道的拓建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