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4/6页)
可能是刘为章对局势的判断更出人意料,大家一时都把目光投向他,刘为章继续说道:“《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我军与粟裕多次交手,此人远远占据上风,可以说,此人算得上一个真正掌握了‘兵无常势’的人……”刘为章还想继续讲下去,听到蒋介石咳了一嗓,便立即收声。
刘为章一提到粟裕这个名字,在座的人个个心头一紧。对这位中共骁将,他们个个心知肚明。会议开始之前,郭如桂已经给参会者每人发了一份有关粟裕的材料,足足十几页之多。材料上说,粟裕1927年就参加过旨在推翻国民政府的所谓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国军五次围剿“共匪”,虽然共产党东奔西跑,后来却越做越大,越战越勇。抗日战争期间,此人创造过中共方面单次战役消灭日寇的最高纪录,后单独或与老搭档陈毅联手,指挥过高邮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和济南战役,每次都让国军苦不堪言,损失惨重。李长江、韩德勤、李默庵、区寿年、张灵甫、王耀武、胡琏等国军众多战将不是死在他手里,就是成了他的败将,尤其是苏中战役,此人担任中共华中野战军司令与国军交战,连续七战七捷,一个半月内竟吃掉国军六个旅及五个交警大队五万多人。
刘为章的判断是对的。
可惜的是,在在座的大佬面前,刘为章人微言轻,他的观点没有引起蒋介石和在座高层的重视。
扯来扯去,会议最后绕到了正题上。
何应钦说:“从前一个阶段的情况看,虽然经扶已经很努力了,但我觉得徐州方面战事吃紧,压力更大,由他继续执掌不太妥当,建议华中、徐州两总部所辖部队均由健生统一指挥。”紧接着,他又把白崇禧曾经的卓越战功大表一番。说完,看了正襟危坐的白崇禧一眼。何应钦如此坦诚地说话,是因为事先请示过委员长,得到了蒋介石的首肯。
会场上的白崇禧面无表情,一动不动,心里的算盘却拨得哗啦哗啦响。其实上周他就听何应钦说了此事,但他一直不动声色,不做任何表态。现在何应钦在会上正式抛出来了,他知道,这个提议何应钦一定是征得委员长首肯的。
“健生,你的意见如何?”蒋介石望着白崇禧问。
低头沉默几秒钟后,白崇禧不紧不慢地开始说话:“既然何部长这样说,感谢委员长的信任,健生同意统一指挥华中‘剿总’和徐州‘剿总’,随后将以第十二兵团转用于阜阳、太和、上蔡地区,建议以第三兵团随第十二兵团进出阜阳和太和附近。”
“小诸葛”白崇禧能有这样的态度,让蒋介石和在座的其他各位大大松了一口气。作为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属桂系第二号人物,地位仅次于李宗仁,两人被外界合称“李白”。此人不但思维敏捷,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更是有胆有识,善于捕捉各种战场信息,谋略深长,用兵出神入化,机巧百变,其军事才能不但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中赫赫有名,甚至日本人也称之为“战神”。这样一个人,当然有恃才傲物的资本,但这次能这么爽快地答应,愿意接下刘峙留下的烂摊子,却大大超出了大家的预料。
“小诸葛”不愧为“小诸葛”,机智善变是他的本性。第二天上午再次开会研究具体执行方案时,白崇禧突然改变了主意,坚决不肯指挥徐州和华中两“剿总”,并且反复强调说:“第三军及第十五军在距离上离得比较远,不便划归第十二兵团序列,我这边也只有第十四、八十五军可以归入第十二兵团。”
大家认为,这不是白崇禧拒绝的真正理由。但他不说,没有人敢直接追问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只能在心里嘀咕。可能“小诸葛”回去后左思右想,怕这是委员长做的一个圈套,万一“徐蚌会战”失败了,到时就会把责任全推到他身上。
蒋介石见白崇禧说变就变,气得是脸色铁青。可当着众人的面,他还是故作大度,他握起脚边的手杖朝地面顿了顿,干咳了两声。
“健生既然不愿意承此重任,想必有他自己的难处,但党国危难之时,在座各位都有纾解国难的责任!如果一味地遇事推搪,各谋其利,那离亡国亡党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