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7章 轴心的进攻(18)(第2/2页)

大权在手的堀悌吉最后拍板:有战功且服役期限超过4年或已服役8年、表现中上的乙飞毕业生,直接对应资历和功绩授予少尉至大尉军衔,有突出战功者另叙(赤松贞明就属于另叙范畴);服役2年以上,授预备军官(准尉);丙飞毕业生服役满1年且有立功表现,授预备军官(准尉)。

分析第二步是比较珍珠港事变后飞行员的培养体系和存活率。

“目前美国海航培养最扎实的那批飞行员是珍珠港事变就招募入伍,但1942年后才正式毕业的学员。资料显示其每月招募200名飞行学员,依然接受14个月周期训练,即不但培养学员的团队能力、纪律意识、服从意识,还培养他们多种能力——这批学员一律按照通才培养,每人都会开战斗机、攻击机和侦察机,有良好的野外求生能力,甚至训练科目中还包括海上长距离游泳和潜泳(因为可能需要在燃烧的油层下逃生),估计该部分兵力在2000人左右。”

珍珠港事变后,美国一方面扩军,一方面削减部分训练科目:常规92所飞行学校对学员进行3个月基础训练,学习基本飞行知识;再接受3个月航海训练,包括操作和理论学习。等于将原来9个多月军队集训压缩到6个月。然后学员被分配到16所初级航校接受飞行训练,如果训练合格(淘汰率仅15%),便派往彭萨科拉或科珀斯克里斯蒂进行中级飞行训练。

只有这阶段表现优异的飞行学员才有机会上舰载机,训练2个月后再去五大湖训练航母上训练。每个舰载机飞行学员累计飞行时间要达到360-450小时。整体来看,1942年后美军将14个月的训练课程压缩到9个月(如果是舰载机则在11个月),这套体系一直坚持到1943年初,总共培养了20000多名飞行员,其中舰载机近5000个机组。

同期日本海航也进行了扩军,甲飞规模维持不变,扩大乙飞层次和通过率,加大丙飞招募力度——很多多年前落选甲飞的飞行员现在又重新进了丙飞,但竭尽全力之后人数扩大不到5000。

如果说战前日本飞行员占有明显质量优势,战争初期质量半斤八两的话,这时期培养日本海航特别是舰载机飞行员培养质量开始不如美方。综合权衡后日本舰载飞行员质量依然具有显著优势,以中途岛战役为例,日本损失4艘正规航母,美国损失1艘正规航母,但双方飞行员数量损失(阵亡)之比却是121:208。

随着日美新飞行员数量差异的扩大,如果打消耗战,日本很快就会被拖垮。历史上瓜岛战役时期,因为日本航母不多,剩余的优秀飞行员甚至改成陆基航空兵和美军陆航去对耗。但历史进程从1942年下半年开始扭转,让日本损失惨重的瓜岛航空战只开了个头就匆忙结束,保住了至关重要的舰载机飞行员。

在历史转折关头,联合舰队不但在堀悌吉带领下在南太平洋海战中取胜,还与德国合作迅速完善新飞机开发,保住了至关重要的基干和质量。中途岛战役后日军补充的这批新人虽然质量有所下降,但毕竟老手都还在队里,他们欠缺的经验在随后作战中得到了前辈提携。

这时期盟军无疑是悲剧性的,南太平洋海战失利,非洲之角盟军舰队近乎被全歼让英美元气大伤——那时候护航航母上的飞行员很多都比现在1944年舰队航母上的飞行员强。前期积累下来的几倍人员优势一下子无影无踪,加上德国海航开始崛起,美国海航特别是舰载机飞行员不再占有压倒性数量优势,其总数只相当于日德两国总和略多,但质量要差不少。

为进一步扩大飞行员规模,美国在1943年春启动了飞行员培养体制改革:压缩科目,不再强调通用培养(即战斗机飞行员只培养战斗机驾驶能力),整体训练周期减少2个月(普通海航7个月,舰载机9个月),并启用Lv1-5的五等评价体制进行运用,这批飞行员到1944年初大量服役,由于这一阶段日美交手较少,大多数都是德国海航与英美消耗,日本直到现在才完整掌握有关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