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观阵(第2/3页)

张宾说既然如此,那好吧,你跟我来。二人策马离开营地,东行约十里,便抵达了阳夏城下,这里旌旗招展,刀枪耀眼,就中簇拥着山阜上一杆虎纹大纛——石勒就在大纛下赫然驻马而立。

张宾催马靠近石勒,高声通报道:“裴郎来了。”裴该才要下马,却被石勒一扬鞭子制止了:“裴郎可来我身旁,立马观战——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

这时候的石勒,话语虽然仍很温和,但脸上却不再浮现以往面对裴该时候那种特意伪装出来的亲切的笑容了,他面沉似水,脸上隐含着重重煞气,裴该才跟他的双眼一对视,就不禁心脏狂跳不止——这就是一代胡人之杰、未来的后赵明帝石世龙之本相么?!

他暗中长吸一口气,假装观看阳夏城,赶紧把脑袋偏过去了。这是一座千年古城,据说夏后太康曾经定都于此,故名“阳夏”,位处中州腹地,当兖、豫之要冲,是历来兵家必争之所在。此城北依氵过水,西、南两面多丘陵、低阜,东面则是一马平川,城壁土垒,看上去颇为雄壮。

张宾介绍说:“探马来报,王赞才入阳夏两月而已,城壁基本修葺完成,但守兵数量却颇有限——胜兵不过两千余,能够驱之登城助守的百姓,也不足万。”裴该接口问道:“‘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今我军十倍于彼,可能顺利克陷么?”

石勒略侧过头,对裴该说:“我已遣使入内,招降王赞,若彼不从,便命大军三面围攻。裴郎以为,王赞肯降么?”

裴该摇头道:“王正长与苟道将相交莫逆,必然期待道将来援,不肯遽降。然若主公能够攻破城壁,彼乃不得不降耳。”张宾问道:“如何破城,裴郎可有计策?”裴该两眼一翻:“张君何必问道于盲!”

张宾笑笑,不再发问。他和裴该数次长谈,发现那小年轻对形势的判断往往和自己暗中契合,甚至某些见解还在自己之上,他隐隐地已经把裴该当成可以共谋大计的并肩之人了——若非如此,也不至于裴该玩的很多小花样竟能瞒过他老谋深算的张孟孙。但此刻想想,判断形势是一回事儿,临阵设谋又是另外一码事,裴该终究没有领过兵,打过仗,这我问他怎么攻城,不是扯淡呢嘛?裴该若是真能当场设谋,克陷坚城,那他不是诸葛亮——这还是从支屈六嘴里听来的——他简直是吕望再世!真要有这种不学而能的天生圣人,自己是不是得马上跪下来磕头,拜他为师啊?焉有是理!

……

劝降书信貌似是徐光徐季武预先草就的,据说此人文笔为“君子营”内魁首,那当然也就是石勒军中第一人了。虽说论出身裴该比徐光强得太多,就理论上而言,学习资源也要远远过之,但终究饱览群书是一回事儿,下笔千言又是另一回事儿,写文章是要讲求灵性的,裴该自知无论上一世还是这一世,两个人两具灵魂,这文学方面的灵性却全都欠奉。

换言之,倘若天下太平,自己一辈子“无灾无难到公卿”……不,已经算是公卿了——一辈子当无能公卿、无耻官僚,也肯定不会留下片言只语值得后世传唱。

拉回来说,石勒遣一员汉将,据说曾与王赞有过数面之缘的,持此信入城劝降,但是王赞根本没跟他多说话,信接过来看也不看,直接就在膝盖上折断了,然后下令将此人乱棒赶出城外,以示自己不降之志。那汉将归来禀报,石勒歪着脑袋问他:“城内情形如何?”

那汉将回复道:“百姓皆有菜色,士卒几无锐气,物资随意堆积,号令也颇混乱——唯独城壁修葺一新,貌似甚为坚固。”

石勒笑一笑,转过头来注视裴该:“裴郎所言不差,王正长只是一书生耳。”随即摆正头颅,面朝阳夏城方向,缓缓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拳。

石勒身后大纛当即朝上一扬,四周军士们望见,无不高声呐喊起来,一时间声震四野,倒吓得裴该不禁略略一个哆嗦,就连胯下坐骑也开始踩蹄躁动。不过他这匹问支屈六讨要来的“好马”,无论脚力还是负载力都仅仅中游而已,唯一的好处就只有“温驯”二字,所以估计不是临阵激动,而是跟自己一样,被惊着了……

裴该一侧脸,就发现石勒的身型仿佛瞬间高大起来,并且映着正午的骄阳,身周似有光芒在跃动。他不禁从心底冒出来一句老话——“大丈夫当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