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9章 称帝前的出巡(第2/3页)

那是必然的事情,都成了既得利益者的一份子,任何对他们有害的都将被排斥。而所谓的有害,指的当然是任何想要推翻刘彦统治的行为,他们成为有爵位者之后,不管是身份的转变还是相关的特权,不就是建立在刘彦统治这个国家的基础上吗?

刘彦一直在吸收更多的人成为利益既得者,只是迫于一些“规则”难以办到更多。

只有更多的人享受到了来自统治阶层的红利,国家才会更加的稳定,刘彦现在极度需要稳定,来到西北之地正是这个因素。

新长安的第一批工程建设已经进入到收尾阶段,眼见称帝在即的最后时刻,刘彦安排出巡将会是最后一次以“王”的身份巡视地方,称帝之后除非是特殊需要,要不然是很难再外出闲逛。

刘彦会先巡视西北之地,威压那些不服者是目的之一,安抚地方的目的更加明确一些。他到阳关是遵循古制,以君王的身份迎接战陨者,自然不会是所有阵亡者,是一些功劳或者说名声比较大的阵亡者,用最明显的态度肯定军民的付出,也是在鼓励军民再接再厉。

巡视完西北之地,包括在阳关的事情办完,会转道走草原的路线,先走峻稷山的路线,再进入到柔然山,沿着有汉军驻扎的一线巡视大半个草原,再由雁门关进入北疆,之后就是前往辽东,会到正在开发的东北走一圈,最后是从半岛乘船到南方,会在京口登陆,再走正在建设的建康——潼关的国道回到关中。

整个巡视耗时估计是会在一年左右,刘彦自然是会带上三公九卿中的一些人,也是首次让长子刘慎留在新长安担负监国的重任。

刘慎马上就是八岁,已经接受启蒙教育。

在元朔八年的时候,刘彦是委任丞相纪昌成为刘慎的老师,又配属了一些博士教导学问。

皇室的教育自古就有流程,通常是会在三岁左右启蒙,启蒙阶段大概是一年到两年,随后是根据当时朝代崇尚哪个学派,委任精通那个学问……比如“尚书博士”来教导《尚书》。要是被挑选为继承人,必须学的肯定有《周礼》、《春秋》、《商君书》,其余皇室成员则没必要学上述三本。

刘慎成为监国被认为是一种信号,也就是刘彦终于表态要立太子,极大地鼓舞了众臣属的士气,同时也有那么点举国振奋的意思在内。

那是挺简单的道理,诸夏讲究国不可一日无君,同样也重视国不可一日无储君,那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观念在起作用。比较简单地讲,就是当代人已经知道该效忠谁,可是他们在效忠当代君王的时候还需要以后应该效忠谁,认为明确继承人的存在会避免不必要的政治风险。

希望国家安定的人,对有明确的储君当然欢喜,历史上并不缺少皇子争位。然后是各个官员各自站队,选对了未必会飞黄腾达,选错了幸运些是被流放,可选错了直接死全族的例子更多。

因为众皇子争位,国家进入内战的例子也存在,尤其是西晋时期的“八王相攻”的影响最大,反正汉国没人愿意再看到因为内战,而让异族奴役的事情再次发生。

刘慎监国,八岁的孩子……哪怕是现在孩子早熟一些,特别是统治者家族的孩子更早熟,可要说能治理国家就是在开玩笑。他待在新长安,真正在做事的其实是丞相纪昌等一些重臣,臣工无法决定的事情则会快马加鞭送来刘彦这里。

西北之地是旱灾最先爆发的汉家疆域,一年多的时间过去,缺少水份大量的植物干枯而死,大地虽然不至于处处干裂,可是大多数地方就真的是一片土黄,风稍微大一点也极容易尘土飞扬。

“前往西域的人数还在增加,我们是鼓励百姓定居在鄯善。”谢艾不算是在越俎代庖进行汇报,他后面被委任了相关的职权:“除了西域之外,我们还在安排百姓进入命名为青海的区域。”

汉人在肆虐西域,作为西域南部邻居的吐谷浑也悲剧了,尤其是他们派遣使节团到汉国没被承认的前提下,等于汉国根本不承认有吐谷浑这么一个国家的存在,连国家都不承认,还能奢望得到汉国会仁慈对待?

刘彦问道:“西北地的人口数量现在是多少?”

这个可难住谢艾了,西北地目前的人口流动是前所未有的高峰期,每时每刻都有人在出西北,又每天会有来自汉国其余区域的人进入西北,只是那些来自汉国其余区域的人是途径西北前往西域,导致的是压根办不到统计西北现在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