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格格不入
因为陈龙正的请求,所以萧如薰决定带着陈龙正和袁俨一起,去看看正在通州组织修建大驰道的袁黄。
袁黄将修建从京师到沈阳的大驰道的任务大体上划归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关内阶段,是通州到山海关这一段距离的修建,正在进行,关外阶段的暂且就不考虑,关外现在还在权力交接之中,自身还不稳定。
袁黄办事很有效率,在这个状态下,大驰道已经修建了一百多里路了,他研究了秦始皇修建大驰道的史料,参考了各方工匠的意见之后,才定下了自己的计划。
秦始皇所修建的供车马快速行驶的大驰道,不是简简单单的平整地面,而是铺上枕木规定严格的宽度,形成一条类似于现代铁道的道路,不过不是用铁而是用木。
其枕木之间的距离竟然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而这正是萧如薰修建大驰道的要求。
而且驰道不仅仅只是一条道路,在规定的距离范围内,会有专门的“车站”,车站有专门的人员管理,负责给运送物资的队伍提供住宿和食物,也给运送的马匹提供饲料,还会负责道路两旁种植树木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这些车站要负责相关道路的养护还有提供更换所用的马匹,使得在极端需要的情况下保证运送的物资以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最快的速度昼夜不停的运送。
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甚至可以运送人。
现代专家认为这是一种最节省地使用马力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效率极高的方法,公认的速度至少应该一天一夜六百公里,有的人认为七百公里。
这种速度比传说中的八百里加急还要快,也难怪秦始皇可以在那个时代动员五十万秦军南下岭南并且移民百万填充岭南,将这块土地真正掌握在手中。
没有强大到了逆天的运输能力怎么能办到那样的事情呢?
五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就算放到现在的大明朝也是无法想象的。
当初朝鲜之役,四万多明军的粮草运输都差点拖垮了明政府的后勤,可见明政府的后勤能力与秦政府之间的天差地别。
每每想到这一点,萧如薰就痛恨后来那些王朝的无能,秦朝都能办到的事情,到后来却办不到,这也是萧如薰坚持中央集权不允许地方挑战中央权威的原因。
只有国家政府强大,才能有足够的动员力办大事,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之上,中央集权才是最好的制度。
在这样的制度下,萧如薰一力推动各项政策,没人敢反对,所有人都在老老实实的做事情,对萧如薰要求重建驰道的命令也不敢反对,全力运行行政机器,将地方灾民统辖起来,为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袁黄在给大家打前哨战,他的成功可以给其他大驰道提供经验和信心。
眼下就是如此,一边修路一边种植树木,还定下了每隔一百里路设立一个车站的规矩,又在驰道旁边下令修筑直道,专供大军行走,可以在行军时让军队和辎重队一起前进。
在这个无法弄出火车和铁路的时代,驰道和直道已经是他们所能做到的极限了,萧如薰需要驰道和直道,需要更加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做成很多的事情。
袁黄同样也是如此考虑的,这件事情不仅仅是萧如薰为了巩固统治而去做的,更关键的是在于对国家的好处更大,袁黄认同这个理念,所以才会愿意拼尽自己最后一分精力完成大驰道。
他本不想再见到萧如薰,但是萧如薰带着陈龙正和袁俨一起来视察大驰道的修建,他不得不见。
但是迎接这种事情他就一定不会去做的。
前来迎接的只是袁黄的几个副手,还有一群负责人,但是袁黄就是没有来,萧如薰也不觉得奇怪,就在这群人的带领下视察了一下建筑工地,看了看驰道和直道的修筑进程以及修筑情况,觉得非常满意。
对袁黄的办事水平,萧如薰是找不到任何缺失的。
或许袁黄也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遗憾也说不定。
“陛下,老父他……他一定不是有意的。”
但是袁俨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感到担心,害怕萧如薰会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