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九、段祺瑞入京摄政(第2/3页)
段祺瑞自从在民国9年直皖战败后在北京政坛上退了下来,一直息隐天津。他本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正统的继承人,只因迷恋于武力统一中国,对湖南用兵,导致直、皖两系分家,终至兵戎相见,被直奉联军所击败。如今东山再起,已没有当年的雄心和气概了。
段祺瑞在天津会议上接受了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于13年11月21日发表通电,宣布就任执政后大政方针云:
“(衔略)共和肇造,十有三年。干戈相寻,迄无宁岁。驯至一国元首,选以贿成,道德沦亡,法纪驰废,诛求无厌,户鲜盖藏,水旱交乘,野多饿莩,国脉之凋残极矣,人民之困苦深矣。法统已坏,无可因袭,惟穷斯变,更始为宜。外观大势,内察人心,计为彻底改革,方足以定一时之乱,而开百年之业。祺瑞历秉大政,无补艰危,息影津门,栖心佛乘,既省愆于往日。冀弭劫于将来。迩者慧起天角,芒缠直北,征糈则千万一掷,拘役则十室九空。萃久练之兵,为相煎之用,人民何辜,遭此惨黩。所幸各方袍泽,力主和平,拒贿议员,正义亦达。革命既已,百废待兴,中枢乏人,征及衰朽。祺瑞自顾疏庸,讵胜大任,乃电函交责,环督益坚,不得已拟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入都就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之职,组织临时政府,暂维秩序。海内久望统一,舆论趋于革新,愿与天下人相见以诚,共定国是,如制定国宪,促成省宪、改订军制、屯垦实边、整理财政、发展教育、振兴实业,开拓交通、救济民生诸大端,必须集全国人之心思才力以为之,庶克有济。现拟组织两种会议,一曰善后会议,以解决时局纠纷,筹备建设方案为主旨,拟于一个月内集议,其会议简章另行电达。二曰国民代表会议,拟据美国费城会议先例,解决一切根本问题,期以三个月内齐集。其集议会章,俟善后会议议定后即行公布。会议完成之日,即祺瑞卸责之时。总之,此次暂膺艰巨,实欲本良心之主张,冀为彻底之改革,谨宣肝膈,期喻微衷。邦人君子,幸垂教焉。段祺瑞。马。”
段祺瑞于13年11月23日由天津乘专车至北京,冯玉祥和黄郛都在车站迎接。第二天,段即在陆军部大礼堂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并公布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制六条:
第一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临时执政总揽军民政务,统率海陆军。
第二条:临时执政对于外国为中华民国之代表。
第三条:临时政府设置国务员,赞襄临时执政处理国务。
临时政府之命令及关于国务之文书,由国务员副署。
第四条:临时执政命国务员分长外交、内务、财政、陆军、海军、司法、教育、农商、交通各部。
第五条:临时执政召集国务员开国务会议。
第六条:本制自公布之日施行,俟正式政府成立,即行废止。
段祺瑞就任执政后,就发表内阁名单如下:
临时执政:段祺瑞
内务总长:龚心湛
财政总长:李思浩
外交总长:唐绍仪
陆军总长:吴光新
海军总长:林建章
司法总长:章士钊
教育总长:王九龄
交通总长:叶恭绰
农商总长:杨庶堪
执政府就设在陆军部,执政府秘书厅则设在相连的海军部,秘书长为梁鸿志。
临时执政府是过渡性的组织,执政总揽军民政务,统率陆海军。不设内阁总理,实行民主集权制。
和临时执政府配合的,是国会成立非常会议,由未参加贿选曹锟的国会议员组成,于11月25日通过组织大纲公布,共11条如下:
第一条:本会议由未参加十二年十月五日非法大总统选举会之国会议员组织之。
第二条:本会议制定一切临时法规,并议决关于政治重要事件。
第三条:本会议非有十四省以上之议员列席,不得开议。
蒙古、西藏、青海、华侨各选举区以省论。
第四条:本会议之议事以列席议员过半数决之。
第五条:本会议设行政委员,执行一切事务,由各省议员互选一人充之。
第六条:本会议开会之主席由行政委员依次充任。
第七条:本会议得设各委员会。
第八条:本会议设秘书厅承行政委员会之命令,办理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