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维京人的黎明(第2/2页)
有关此次袭击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惴惴不安的当地人开始采取一些防御措施,以防那些强盗再次出现。英吉利海峡两侧的农民被招进民兵组织,组成能够应急的地方突击部队;一些宗教场所也采取了类似的防御措施。792年,肯特王国要求境内修道院提高海防能力,以防“异教海员”的入侵。然而,维京人并非普通海盗,他们很快便以实际行动证实了英格兰人所做的准备是有多么的不堪一击。之前的那些劫掠,不过是些试探性攻击,用以检测英格兰人的防御力量和计算自己能够获得的收益。793年,维京人开始集中力量大举进犯。
他们的目标并非人们预测的那些繁华的贸易中心,如多塞特、南安普敦等地。这些地方警卫森严,且人口众多,便于集中力量进行反抗。狡猾的维京人转而袭击了位置孤立但是同样富裕的林迪斯法恩修道院。除了那些毫无防备之心的修士的祈祷外,这里没有任何其他实质性的防备。
英格兰的修道院在过去100年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并自然而然地成了进口货物的销售场所。这里有用于举办圣餐仪式的香醇佳酿,有用于制作教堂法衣的绫罗绸缎,还有用于装饰圣杯圣盒的奇珍异宝等。除了通过虔诚教徒的捐献积累财富外,早期的修道院还承担着“原始银行”的角色,地方权贵经常把金钱存放在一些他们认为非常安全的修道院中。这些消息通过口耳相传或者商人的贸易交往等方式,传到了维京人的家园。对维京人而言,劫掠一所修道院,无异于天大的好运。
更为有利的是,在维京人看来,这些富裕的目标基本都是毫不设防的。几乎所有的欧洲教堂都建立在空旷的海岸边,因为人们相信大海会为其提供天然的屏障。这种想法后来被证实是多么的愚昧无知。通过文字记载,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当时受到袭击后人们有多震惊。一位神职人员在首次袭击后写道:“人们从来没有想过,这样一次袭击居然会从海上发起。”
当时的修道院普遍很富有,林迪斯法恩修道院更属其中之最。维京人选择将其作为首要目标绝非偶然。林迪斯法恩修道院曾得到过国王的亲自馈赠,与同时代的修道院相比,林迪斯法恩修道院拥有的文物数量多到无与伦比。其中包括英国修士卡斯伯特的遗体,以及把基督教带到苏格兰的爱尔兰传教士科伦巴的遗骸。大量的朝圣者慕名而来,推动了当地贸易的发展,也使得林迪斯法恩修道院变得越发富裕。各种各样的维京人团体早在此地活动了很长时间。793年6月8日,有一个来自今天的挪威的海盗团体发动了一场残忍的突袭。
诺森布里亚的一名修士记录了这次突袭:
“犹如凶猛的蜂群,北方的异教徒携着强大的海上力量扑向不列颠岛;随即又化作凶残的狼群,在岛上肆意地烧杀抢掠……”
没有谁能够幸免于难。试图抵抗的修士或被就地斩杀,或被拖到海岸淹死;圣盒被砸成碎片,里面的内容倾倒一地;教堂里的华丽壁毯被野蛮地撕下,祭坛也被夷为平地。遇难者尸体弃置于各处,犹如“散落街头的粪便”。
这场灾难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果英国基督教的核心地区都可能被攻陷,那么还有什么地方是安全的呢?焦虑的修士试图去解释这场灾难,声称在灾难发生之前,上帝已给出警示:几周以前,天空出现道道闪电;修道院的上空更有恶龙在不停地盘旋。
这场灾难之所以会发生,大部分要归咎于英国教会人员思想上的松懈。灾难发生的几周后,一封呼吁改革的信件流传开来,信中引用了《旧约·耶利米书》第一章第十四条的内容:“耶和华对我说,必有灾祸从北方发出,临到这地的一切居民。”学者阿尔昆在给林迪斯法恩主教的信中,从神学的角度清晰地分析了灾难产生的原因和所应采取的对策。
“也许这是一场更大灾难的开端,也可能是居民原罪的显现。但它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幸免于难的人们,要保持警惕,英勇作战,守卫上帝赐予我们的家园……”
然而,这场灾难并没有引发多少真正的反思。第二年,东海岸贾罗郡境内及西海岸斯凯岛上的修道院均遭到袭击。795年,艾奥纳大教堂遭到洗劫。劫掠者把当地所有的修士、修女、农民乃至动物都拖到海岸边上,然后残忍杀害。这场惨绝人寰的屠戮预示了即将到来的大屠杀时代。阿尔昆,在安全的查理曼帝国首都,记下了人们不堪的痛苦:“如果卡斯伯特等诸多已故的先贤圣人连自己都无法庇佑,不列颠岛上的众多教堂又能指望谁来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