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大风歌(二十一)分封之争
画外音:
汉高祖六年,当上皇帝的刘邦终于解决了一件悬了很久的大事情,那就是分封功臣,刘邦称帝后,由于群臣争功,分封功臣一直是刘邦面临的最棘手的事情,这一次刘邦一口气封了十位列侯,这是刘邦称帝后第一次批量封侯,在第一批封侯的十个人中,曹参排名第一,那么曹参是谁?他为什么会被刘邦封为侯呢?在刘邦反秦灭楚的战争中,曹参有过什么功劳?
王立群:
我们先讲第一批,第一批是高祖六年十二月封的,这一批封了十个,排名第一的人是曹参,封的是平阳侯,那么曹参有什么功劳能够首批得到分封呢?简单来说,就当是封的时候,其实大臣们看到的是曹参两个方面的功劳,一个是反秦有功,第二个是灭项大功。
我们分开谈,先说反秦,就是刘邦参加反秦大起义的这三年之中,曹参立了不少功,因为曹参跟刘邦的关系不一样,我在讲的时候,把曹参这一类人划作一类,他们属于“三老”干部,这个三老指的是老乡、老同事、老战友,首先曹参是沛县人,本来就是跟刘邦是老乡。再一个老同事,在反秦大起义之前,刘邦最多做了个泗水亭长,曹参是沛县的狱掾,就是主管刑狱的一个员工,所以他的级别比刘邦要高得多,跟刘邦很熟。第三个老呢,就是他是老战友。我们讲过刘邦的起兵,大家回想一下,刘邦的起兵是怎么来的呢?简单来说是这样来的,沛县的县令首先想起来,他要起兵反秦,他的目的是为了自保,而有两个人阻止他,一个是萧何,一个是曹参,阻止他,说你这样做不行,你本来是秦帝国的县官,在老百姓中间你有很大的对立面,你不能做,所以最后他们提出来找一个流亡在外的人,这才把刘邦找过来,后来县令反悔要杀萧和曹,萧何跟曹参又逃出来跟刘邦联手,最后是杀了县令,这刘邦就得到了第一个位置沛公,这个经过我们讲过,我们简单地勾列这个经过意在说明,其实曹参是沛县起兵的三大核心之一,整个酝酿这一次起义的是萧何、曹参和刘邦,所以曹参是最早参加反秦大起义的,所以他跟刘邦的关系非常近,就在于他们是老乡,原来是老同事一起兵反秦又是老战友,所以在反秦中间他是有功之臣。
曹参的另一个功劳是消灭项羽,在消灭和打败项羽的这个过程中间,曹参立的功很多,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曹参从反击项羽,就是从荥阳守卫战开始,曹参就奉命一直跟着韩信,韩信打到哪儿,曹参就打到哪儿,韩信立了什么功,曹参就跟着立了什么功。所以这个就厉害了,我们知道韩信的功劳非常大,刘邦是一直在荥阳那儿和项羽对峙了28个月,这28个月韩信是横扫整个黄河以北,那么曹参也跟着横扫黄河以北,所以曹参在消灭项羽集团中间立的功劳非常大,那这么大的功劳,毫无疑问应当封,所以曹参在首批封侯之中是功劳最大的一个,当然刘邦对于曹参的安排也非常特殊,特别是在高祖六年抓了韩信以后,刘邦就封了自己的庶长子刘肥去做齐王,原来的齐王是韩信,韩信被改为楚王以后。那个齐王,刘邦就封了自己的儿子,但是他的儿子是一个没有政治经验的人,怎么执政呢?刘邦就给他派了一个非常得力的国相,这个国相就是曹参,换句话说,曹参在刘邦的眼里是一个可以托生死之任、继千里之命的一个可信任的人,实际上是把整个齐国托付给曹参了,所以曹参做了九年的齐国的国相,管理当时诸侯国中间最大的这个齐国,当然曹参在管理齐国中间有个很大的贡献,这一般讲曹参的时候,因为《史记》中间之专门有一篇叫《曹相国世家》,讲曹参的一生,一般人看曹参都认为曹参的战功很高,其实曹参的贡献并不在这儿,曹参真正的贡献是他首先提出并且践行了西汉初年治国的指导思想,西汉建国以后用什么样的思想来管理国家,这是个大事情,最早接触到这个问题,最早实践这个问题的是曹参,曹参担任齐国的国相以后,他也不知道怎么治国,但曹参他知道找人去商量,所以曹参曾经在担任齐国国相期间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会去讨论,召集了很多学者来讨论,结果这个会开到最后曹参没听明白,为什么曹参没听明白呢?四个字叫:“人言言殊”,什么叫“人言言殊”呢?每个人都说一套,每个人说的跟别人说的都不一样,“殊”是不同嘛,如果说每个人都讲一套,每个人讲的都和别人不一样,那么你叫曹参这个人去听,他就听不明白了,他不知道哪一个该听谁的了,最后曹参听说了一个人,这个人在当时的胶西,山东不是有个胶东半岛吗,有胶东和胶西,胶西实际上就今天山东的高密县,这个地方有一个老先生,这个老先生姓葛,号称葛公,这个人通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是战国时期形成的一个思想流派,它是融合了道家和法家两个方面的思想形成的黄老之学,然后曹参就把这个葛老先生请过来,这老先生给曹参批讲了一番,说治理国家其实很简单就四个字叫:“清净无为”,你要想把这个国家管理好就要清净无为,什么叫清净无为啊?说白了就是不扰民,你不去找老百姓的事,让老百姓该怎么活就怎么活。那么民自安,老百姓就安定了,其实他说治国非常简单就是清净无为,曹参一听听懂了,然后曹参把自己在齐国相国的那个他那一套大房子,把那个正堂腾出来让那个老先生住,他自己住到旁边去,尊师啊,曹参应当是最尊师的了,葛老先生就是他的老师,曹参就按这个办法在齐国做了九年国相,最后他走的时候历史上都称他为贤相,其实这九年曹参干了什么呢?什么都不干,让老百姓该怎么活就怎么活,你不扰民,民自安,这就是曹参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