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大风歌(十四)圆满收官(第2/4页)

人质回来以后,这侯公算是立了大功了,侯公把这个事做完以后,我们可以说,还出了一件事,史书记载侯公回来以后刘邦封了他。这么大的功劳,几条人命啊,刘邦的爹、老婆哥哥、侄子、儿子,至少五条人命啊,五个人质放回来了,封了侯公,封他叫平国君,平定的平,平国君。而且刘邦有一个解释,什么叫平国君呢?“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所以号为平国君。”什么意思呢?这是天底下最会说的人。什么叫“所居倾国”呢?他住在哪个国家,他就凭他那个嘴,能把这个国家给颠覆了。这个话,下面《史记》非常有意思的是,记载了五个字:“匿,弗肯复见”。什么意思呢?就是躲起来了,不再见了。这五个字历史上有了两种理解,第一,侯公躲起来不见刘邦。第二,刘邦躲起来不见侯公,不好解释。总而言之两家鸿沟议和了,议和以后项羽首先就要撤兵,“乃引兵解而东归”,项羽就信以为真,就带兵回去了。

画外音:

鸿沟议和是楚汉战争重要的转折点,刘、项两家在鸿沟议和以后,项羽打完了他手里最后的一张王牌人质,继而项羽撤兵。从项羽的这个举动可以看出,项羽对鸿沟议和是抱有很大期望的,他相信刘邦会遵守约定,那么刘邦会撤兵吗?他会做出什么反应呢?

王立群:

那么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就是侯公为什么能够说成啊?项羽为什么要放回人质啊?我觉得这里面侯公再会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项羽有诚意,愿意讲和,所以才能够谈得下来,和谈双方有一方不同意谈,你再牛的说客我死活不同意就谈不成。刘邦想要人质,他当然提什么条件我都愿意,无非是签了协议以后嘴(说)不算数,撕毁协议咱们再打,所以刘邦无所谓。项羽就不同了,一旦把人质放回,你说我再收回来,那你可收不回来了,这只能说明项羽是有诚意的,愿意讲和放回人质,无心再战,所以侯公成,这是唯一的解释。但是刚刚议和,史书记载刘邦也想回去,史书怎么记载的呢?说:“汉欲西归”就是汉王也想西归,紧跟着两个人不同意,一个张良,一个陈平,说了三条理由:第一,汉已经得了天下的一大半。第二,诸侯们都听我们的。第三,楚军兵疲食尽,最后的结论,这是灭楚的最好机会,如果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刘邦一听马上同意,人质收回来,和平协议撕毁,派兵追杀项羽。你看我们上一讲“十罪项王”。第一条负约,现在是谁负约了?刘邦负约,刘邦在项羽极有诚意,放回人质可以为证,说明项羽有诚意,放回人质的情况下,撕毁协议追杀项羽。我这里边要问,张良、陈平的这个建议刘邦没想到吗?我觉得不大可能,为什么呢?我提出了三点:第一,刘邦志向高远,你看范增怎么说?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务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说明此人志向远大。他到了秦朝的宫殿看见秦始皇的床,他就想躺到那儿不走了,但是最后别人一劝他,出来了,能克制自己的贪欲,为了什么?得到天下。他不杀子婴,封闭宫室,还军霸上,拒收礼物,约法三章,是为了得到民心,得到民心是为了什么?得到天下。屈封汉中的时候,他忍气吞声接受了这个分,但是他给萧何说了一句话:“吾亦欲东尔,安能郁郁久居此乎?”我怎么能够长期待在这儿呢?我也想东归。彭城打败,在自己的生命和儿女的生命之间,他做痛苦的抉择的时候,他不仅是为了保自己的命,更重要的是通过保自己的命而得到天下。

武涉游说韩信的时候对刘邦有一个评价,说:“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这其中有四个字很重要,叫“尽吞天下”,自己一定要独霸天下,所以刘邦有这么一个远大的志向,他能够轻易地退兵吗?他想不到去追杀项羽吗?我认为不大可能。第二,他付出极大,为了得到天下他要讨好项伯,我敢肯定,刘邦心里边是十二分地看不起项伯,但他要讨好项伯,结为儿女亲家。他要奉承项羽,在项羽面前要装孙子,在项伯面前要装朋友,为的就是得到天下。为了得到天下,他可以当孝子“袒而大哭”,为义帝发丧,要全军为义帝发丧,他对义帝有感情吗?但是他要为义帝发丧。彭城战败以后,他不惜把函谷关以东全部捐出去,结成反项羽的同盟。在太公他的父亲即将被项羽杀的时候,他又用流氓语言对付项羽的流氓行为,这么大的付出,他怎么能够放虎归山?我觉得不大可能。第三,经营有方,在垓下决战之前,他封了黥布为淮南王,在这之前他还封了韩信跟彭越。他按人口收税,他联络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他还安抚阵亡的将士,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说“汉欲西归”这四个字不可信,这绝不是张良跟陈平想追杀,真正想追杀的是刘邦。但是那么刘邦为什么不提出来呢?要等着张良跟陈平说呢?刘邦没法说出口,刚刚十罪项王,列项羽十大罪状第一条就是负约。你看,这跟人家签的协议,人家给你的爹、给你的老婆、儿子、哥哥、什么侄子都放回来了,然后马上负约,这不也太难堪了吗?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所以怎么办呢?只有张良、陈平说,有些话自己不好讲,等自己的手下人说了然后半推半就,实际上半推半就就是愿意,所谓的半推半就其实就是愿意,所以负约追杀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