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西楚霸王
第一节 不为帝王 选择霸业
项羽的政治幼稚不仅表现在上述三个方面,在分封诸侯时他也犯下了不少错误,进一步表现出政治上的幼稚。
进入函谷关之后,项羽作为诸侯联军的盟主,成为了主宰天下的一号人物。当时,摆在项羽面前的有三种选择:选择王业称王,选择帝业称帝,选择霸业称霸。项羽最终选择了霸业,分封了十八位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
项羽为什么会选择霸业呢?项羽大封天下诸侯王给他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三者选一
任何一个人都很难超越历史所提供的条件,提出一种新的政治制度。作为诸侯总盟主的项羽,进入函谷关后,究竟该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当时,可供项羽选择的中国政治制度主要有三种:
一是周王朝的王业,二是秦王朝的帝业,三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霸业。
由于周朝实行的王业距离项羽生活的时代相对遥远,真正可供项羽选择的政治制度,实际上只有秦朝的帝业和战国时代的霸业。
秦朝实行的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的帝业,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通过郡县制直接控制全国。
战国时代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战国初期大国之间的称霸之战,二是战国后期的统一之战。战国初期,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相继为盟主,主导天下。虽然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称霸的时代尚有周天子,但是,此时的周王朝只相当于一个小诸侯国,它的实力远远不能与这些霸主相比。政治永远只讲实力!周天子既然没有实力,只好沦落为霸主们偶尔一用的一块招牌。
众心所向
项羽为什么选择了霸业呢?
第一,从众心理。
秦末大起义中的许多人都有裂土封王的观念,如韩信。他灭了魏、代、赵、燕、齐五国,占据了整个北中国,立下不赏之功。韩信在吞并三秦、开辟北方战场时,并未提出分土为王的要求;但是,一旦攻下齐国,便马上以齐地近楚、不易控制为由,要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韩信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当时刘邦正在荥阳被项羽打得焦头烂额,一看韩信求封齐王的信,勃然大怒,破口大骂:老子困在这里,日夜盼望着你来帮我,没想到你竟然想自立为王(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但是,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刘邦最终还是满足了韩信的要求,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
再如黥布。原为项羽所封的九江王,后因与项羽有矛盾而被刘邦诱降。刘邦的说客说服黥布的理由,从获利的方面看,可保住既得利益——黥布归汉并不吃亏,跟着项羽当九江王,归了刘邦做淮南王,封地一如其旧。从避害的角度讲,黥布已与项羽产生嫌隙,难以消除;跟随刘邦,刘邦非常高看他,会给予他充分信任。因此,权衡利弊,黥布动了心,叛楚归汉。
韩信、黥布要求裂土封王的心理非常具有代表性。
汉三年,刘邦困于荥阳时,郦食其向他建议分封六国后人为诸侯王,但被张良阻止。张良认为:天下游士离开父母,抛弃故乡,跟随刘邦打天下,目的就是想得到封赏的土地(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如果我们立了被秦灭掉的六国后代做王,天下游士就会各去事奉他们的主子,返回故乡,你还和谁一块儿打天下呢(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
张良阻止分封六国后代为王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同时,张良的分析也让我们看到,裂土封王的势力在当时多么强大。
因此,项羽在灭秦之后,顺应了大多数人的愿望,裂土封王。
大面积的裂土封王,本身就是在恢复被秦王朝中断了的春秋战国列国并存、盟主主宰天下的政治局面。因此,选择大封诸王的本身就决定了项羽只能选择霸业,而不能继承帝业。
衣锦还乡
第二,衣锦还乡。
项羽火烧秦宫后,曾经有人劝项羽:关中之地,是一个四面环山不易被攻破的地方(关中阻山河,四塞),而且“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听人一劝,也动了心,可是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一心想着回归故乡(又心怀思欲东归),就对劝他的人说:一个人富贵了不回故乡,就好像穿一件新衣服夜晚走路,谁能看见呢(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可见,项羽最高的政治愿望是衣锦还乡,做“西楚霸王”,选择霸业正好符合他衣锦还乡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