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4/20页)
叶名琛是这样表态的,当然也是这样做的,不过想要消除因修约事宜所带来的矛盾,绝不是仅仅修订条约中的文字那么简单。换句话说,如果在原定条约的基础上不能扩大洋人们在华的特权,这场修约谈判注定会走向失败。
然而咸丰皇帝的想法恰恰与洋人们背道而驰,这一点从咸丰六年(1856)六月他下的谕旨中就可以看出:
各夷议定条约,虽有十二年后公平酌办之说,原恐日久情形不一,不过稍有变通,其大段断无更改,故有万年和约之称……如其坚执十二年查办之语,该督等亦只可择其事近情理无伤大体者,其变通一二条,奏明候旨,以示羁縻。
咸丰皇帝只是想以微小的让步,应付美国的修约要求。本质上,这是大清帝国在被迫睁眼看世界将近二十年后,依旧未能与外部世界融合的故步自封的体现。
经历过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与世界在同步发生着变化,洋人们彻底将中国请下了神坛,大清帝国的高层统治者们也对历来被他们视为“蛮夷”的西洋各国,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至少已经被洋人们的坚船利炮打疼。可是从咸丰皇帝的“以示羁縻”来看,大清帝国此时依旧没有摆脱天朝上国的心态,因为羁縻之策是宗主国控制番邦各国的策略,而当时的世界已经进入了各国展开平等外交的时期,因此咸丰皇帝的理念是不可能得到洋人们的认同的。从这一点来讲,修约产生的矛盾,不过是问题的表象而已。
咸丰皇帝想要继续用羁縻之策与洋人周旋,但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一次洋人们准备对大清帝国施加军事压力来达到自己修约的目的。
当时,伯驾的修约交涉所遭遇的情况,让英国公使包令甚为不满。他向英国外相报告说,对清政府要实行武力威胁,用孤单的行动而不伴以强大的军事压力,就没有希望令中国有任何重要的让步。法国使馆代办也同意包令的看法,因此他们没有与伯驾一同北上。
不过伯驾还是希望做最后的努力,他从上海乘船到福州,会见闽浙总督王懿德,结果被告知修约事宜是两广总督负责的事情,其余相关人员不能代为上奏。而后伯驾又返回上海,会见上海道蓝蔚雯,希望他能代奏咸丰皇帝派一员钦差大臣到浙江商议修约之事,结果依旧是石沉大海。
九月十三日(10月11日),咸丰皇帝发布谕旨:
1.怡良等人设法对洋人加以开导,达到拒绝修约的目的。
2.桂良要严密防范,如果有夷船到来,不可派大员见他们。
3.禁止沿海居民及商渔船只与夷船交易货物,只要让他们觉得无利可图,必然放弃修约的要求而回返。
咸丰皇帝的这个谕令,可以说是有些因噎废食和蛮横无理,而当时的大清帝国在西方列强面前,依旧没有蛮横无理的资本,这一点很快就在不远的将来得到印证。
2. 广州战事
在咸丰皇帝发布谕令的三天前,远在广州的海域之上发生了决定大清帝国国运以及诸多人命运的事件,这就是我们前边提到过的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亚罗号事件”。
咸丰六年九月十日(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千总梁国定例行巡逻时,在珠海炮台附近的码头,搜查出私运鸦片的中国划艇“亚罗”号,逮捕了两名海盗以及十几名涉嫌私运鸦片的中国船员,然后将船上的英国国旗扯下。
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得到消息后,率先发起挑衅,辩称“亚罗”号划艇是大英帝国的船,中国水师私自扣留该船,并扯下英国国旗,是典型的侮辱英国国格行为,要求叶名琛立即放人并赔礼道歉。
以后世的角度看,“亚罗号事件”很可能是英国人借口对清政府动武而达到修约目的的阴谋,因为后来包令也承认,经过他们的调查,“亚罗”号是无权悬挂英国国旗的,允许这艘船这样做的执照已经于八月二十九日(9月27日)期满。在这个日子之后,“亚罗”号就不再受英国保护。
可是当时清政府并不知道其中缘由,叶名琛为了防止事态扩大,命令南海县丞亲自带着照会文件和被逮捕的船员送交巴夏礼。但是巴夏礼只接收了被捕的船员,并不开启照会文件,要求梁国定必须亲自来,重新定案,纠正自己的不察之罪。九月二十三日(10月21日),巴夏礼向叶名琛发出最后通牒,以次日为限,如果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就发兵进攻广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