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朝遭受着冲击(第3/12页)
例如,英国人在呈上的国书写带来的东西时,称之为“礼物”,但到了呈献给乾隆皇帝的奏文中,“礼物”就变成了“贡品”。东西虽然还是那些东西,但从“礼物”到“贡品”,完全是将平等关系变成了上下附属关系,将马戛尔尼当成了运送贡品的“钦差大臣”。而且当货物到达北京后,双方交接人员也因为究竟是“礼物”还是“贡品”吵得面红耳赤。
好吧!或许在马戛尔尼看来,既然到了人家的国土上,就要入乡随俗。他本以为这只是两国文化不同造成的观念差异,算是个小误会,但他无论如何不会想到,前方等待他的要遵守的规矩还有很多。
由于中英两国相距遥远,分属两种不同的文明,关于礼仪的问题,英国政府早就考虑到了。英国最初的意图是可以服从中国的礼仪,但前提是不要损害英王乔治三世的尊严。对于这一点,坦白地讲,在到达中国之前,马戛尔尼对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还没有切身的体会,等到了中国之后,他才知道大清帝国无论是谁,对皇帝陛下都要行三跪九叩之礼,而且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至此,马戛尔尼终于明白,这根本就不是一次平等的外交往来。大清帝国认为英国就是一个前来向皇帝陛下进贡的弹丸小国,甚至能让英国人来,已经是给足了他们面子。
看清了本质的马戛尔尼一口回绝了大清帝国要坚持的礼仪,经过多次的交涉后,马戛尔尼的最终底线是,向乾隆皇帝行单腿跪拜礼。
英国人认为单腿跪拜是一个大国国王的特使对往来对象—大国皇帝表示尊重的最高、最合适的礼节;而在大清帝国看来,这是粗俗人表示臣服的方式。双方因为这个问题再次展开你来我往的争执,其间马戛尔尼使团还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冷落,皇帝借口调养身体前往热河避暑山庄,避而不见。
从诸多细节可以看出,在马戛尔尼到达中国的那一天开始,他就陷入了大清帝国琐碎、无知的表现的困扰之中,这注定给双方后来的见面带来了某种心理阴影。所以当双方突破万难终于见面时,虽然表面上氛围还是比较和谐的,但观念的差异最终导致大清帝国是不可能接受马戛尔尼提出的那七项要求的。
在分析乾隆皇帝拒绝七项要求的后果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七项要求的具体内容:
1.要求签订正式条约:开放宁波、舟山、天津、广州之中一地或数地为贸易口岸。
2.允许英国商人比照俄国之例在北京设一仓库以收贮发卖货物,在北京设立常驻使馆。
3.允许英国在舟山附近一岛屿修建设施,作存货及商人居住用。
4.允许选择广州城附近一处地方做英商居留地,并允许澳门英商自由出入广东。
5.允许英国商船出入广州与澳门水道并能减免货物课税。
6.允许广东及其他贸易港公表税率,不得随意乱收杂费。
7.允许英国圣公会教士到中国传教。
当时英国人可以进口或者转销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初级产品,甚至有些东西已经是世界有产阶级的最爱。但当时中国对西方的工业产品却相当冷漠,这也是马戛尔尼带着大批物资来到中国的原因,他们希望能够向大清帝国的统治者们展示西方工业革命后的文明成果,想唤起东方文明探索西方文明的兴趣,然而结果却让他们甚是失望。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这是乾隆皇帝对于七项要求的回应。
……
马戛尔尼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带着庞大的使团悻悻而归。后来他在评价这次出使中国之行时,认为“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旧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一百五十年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
当时大清帝国没人意识到,乾隆皇帝拒绝英国人的要求,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从上至下认为只是拒绝了一个蛮夷之国的亲近要求。天朝上国曾经拒绝过多个番邦属国,这一次不过是重复以往的过程而已。
以今日世界体系眼光来看,此次中国人的自大傲慢,让英国人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而中英出现的贸易逆差,则让英国人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寻找一切手段和措施,完成逆差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