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最阴不过读书人(第2/3页)

应付李隆基那是绰绰有余。

李隆基满心欢喜,还特地留王忠嗣在宫里用膳。

……

裴旻率兵返回河西,经过西州的时候,在高昌城里与颜杲卿见了面。

两知己相会,自然是喜不胜喜。

裴旻还让颜杲卿领着他去参观蒲昌县。

走在蒲昌县的街道上,裴旻放眼望去,几乎全是高昌遗民。

固然西域人与中原人一样,同为黑发黄种人,但脸部骨骼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的。

“颜县令好!”

“颜县令……”

“颜县令……”

“颜县令……”

……

一路行去,一个个高昌遗民经过路过他们的时候,不管有事没事,都会停步下来,热情的向颜杲卿问好。

裴旻带着几分惊疑的看着应对自如的颜杲卿,笑道:“安排昕兄来这蒲昌县是安排对喽。这才多久,这蒲昌县上下就让你收服了。”

颜杲卿道:“谈不上收服,只是将心比心。其实很多时候,隔阂形成的原因,不只是对方,还有我们自己。就拿十年前的一任县令来说,我看过他的政绩,非常的出色,事物处理起来井井有条。论及政治才华,在下是自愧不如。他在蒲昌县干了五年,提高了民生,改善了生活,却没有得到这里百姓的认可。某很是奇怪,细细研究,终于发现了原因所在。”

“真正的隔阂并不在百姓,而是在那位县令自己。他的政策制度,处处偏向这些高昌遗民,让他们享受到不一样的待遇。然而就是这种特殊的待遇,反而是一种隔阂,让高昌遗民时时刻刻都明白自己的与众不同。”

裴旻听了不住点头。

颜杲卿指着前面的县衙说道:“我们去衙里说。”

蒲昌县的县衙很是简谱,到府衙后院。

颜杲卿的夫人与儿子颜季明一同迎了上来。

“裴叔父!”颜季明今年十三岁,与颜杲卿这个单纯的书生不同。他好兵事喜武艺,裴旻还曾指点他剑术,故而对于裴旻很是亲昵。

见到裴旻,都先不顾得跟他父亲打招呼,先惊呼出来,上前问好。

“又长高了?”

裴旻摸了摸颜季明的脑袋,对于自己这个侄儿,也极是喜爱。

不只是因为他是颜杲卿的儿子,还因为他是一个少年英雄。

历史上颜季明跟着他父亲颜杲卿一样,在常山高举义旗反抗安禄山,成功的阻止了安禄山东进。为李唐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恼羞成怒的安禄山命史思明、蔡希德率军北渡黄河,攻打常山。

颜季明面对二十余倍的敌人拼死抵抗,为史思明生擒。

史思明以颜季明为人质,让他修书劝颜杲卿投降。

颜季明身受酷刑而不写一字,最后惨受屠戮,尸骨无存。

安史之乱平定后,颜真卿耗费心力,也不过寻得一首级,悲痛之下,力作《祭侄季明文稿》,给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在书法行书中,仅次于《兰亭集序》。

《祭侄季明文稿》中“父陷子死,巢倾卵覆”这句话,当年让裴旻学到这片文章的时候,感慨极深。

颜家父子取义成仁,值得敬重佩服。

裴旻也因此对于颜季明很是疼爱,若非他自身天赋不足,便是将他一生所学,倾囊相授都未尝不可。

裴旻、颜杲卿在书房入座,说起了之前的话题。

颜杲卿道:“故而在治理蒲昌县的时候,我在以夷制夷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一视同仁。我提拔了本地人为长史、县尉,实行制度的时候,他们出面,避免不必要的抵触。干好事的时候,我亲自出面,让百姓记挂着我的好。久而久之,他们也接受了我的存在。很多政策,自然得意顺利实行。只要政策公允,百姓生活得到便利,归心亦非难事。”

裴旻赞叹道:“好一个归心亦非难事,昕兄的治世之才,委实令人惊叹。”

这天下万事,可以说是事事困难,亦可说是没有难事。

让韩信打仗,让裴旻使剑,让王羲之写字,让李白作诗,让萧何搞内政,有什么难的?

但要让韩信作诗,裴旻画画,王羲之带兵,李白纵横官场那就千难万难了。

颜杲卿显然是身怀超凡的治世才能,在处理行政事务得心应手,故而不难尔。

看着颜杲卿,裴旻忽然道:“我若想改变西域局面,让西域成为我大唐真正的疆域,将西域诸国的百姓,跟着归心,让他们将自己视为唐人,昕兄可有什么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