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一章 高德美誉(第2/20页)

东汉都城在洛阳,士人的这种精神,可称之为“洛阳精神”。

洛阳士人往往有一种努力使典籍中的理想人格在自己身上具体化的冲动。

在当时,跟陈蕃一样充满浩然士风的,还有很多人。他们多以群体方式出现,并各有名号,如“三君”(陈蕃等三位名士)、“八俊”(李膺等八位名士)、“八顾”(郭泰等八位名士)……

上面三个首席中,陈蕃、李膺是重臣,郭泰则是太学生领袖。

两大重臣太傅陈蕃和司隶校尉李膺齐名,二人不相上下,或者说各有所长,所以一时间不能定先后。最后,有人挤进人群,说了这样一句话:“陈蕃强于犯上,李膺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

于是,陈蕃胜出。

汉桓帝末年,帝国之内民生艰难,朝廷之上宦官当政,一片天下将乱的景象。

李膺因事被诬获罪,陈蕃一人独撑危局。乘车时,他总是拽着缰绳,举目远望,想挽狂澜于既倒,努力澄清朝野。

后汉灵帝即位,陈蕃被窦太后任命为辅政大臣。

此时,专权宦官以曹节、王甫为首,朝堂为之污浊。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秋九月,陈蕃与外戚窦武秘密策动,意欲诛杀曹、王等人,却不料走漏风声,后者抢先发难,率诸宦官关闭洛阳宫门,并劫持了灵帝,软禁了太后,接着迅速矫旨发兵,袭杀了窦武。

一时间风云突变!

此时陈蕃已年过古稀,想起小时候的志向,他不禁百感交集。

须发皆白的他拎了把长剑,带领府内侍从以及学生近百人突入承明门,想冒死一拼。

结果自然是个悲剧。回想起来,东汉历史上最著名的五次宦官与大臣的冲突,最后竟都以宦官的胜利而告终。王甫派军士收捕陈蕃,当日即杀之。据说,被害前,已七十多岁的陈蕃,遭王甫、曹节的羞辱,被二人交替着抽耳光。

再后来,汉灵帝死了,少帝即位,宦官与外戚再次发生冲突,远在凉州的董卓趁机拥兵入洛阳,伟大的三国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对天下士人的领袖陈蕃来说,其实他有多次隐退避祸的机会,但他却没选择那条路。他有自己的信念:“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最终,殉于国难。

追溯陈蕃的往事,翻到汉顺帝时代。那时候,身为尚书的他因得罪权贵,被贬到豫章即江西南昌做太守。当时,豫章有个著名隐士,徐穉,字孺子。陈蕃早知其名,到任后,衙门未入,就直奔徐家。

手下阻拦:“大家希望您先去官署……”

陈蕃答:“周武王在车上看到商朝良臣商容寓所的门,便站起来致敬,以致车的座位都没被暖热。我去拜访贤士,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后来,陈蕃和徐穉成了挚友,经常待在屋子里谈论天下事。陈蕃希望徐穉出来为朝廷效命。每到这时候,徐总是笑而不语。

做豫章太守的日子,陈蕃专门在自己的寝室为徐穉准备了一张床,聊得太晚了,便把徐留下过夜。

但徐穉终未出山。因为他知道:东汉将倾,即使有陈蕃这样的大臣,也无济于事了。

在南方的古道旁,那是个黄昏吧,徐穉摇了摇头;陈蕃则长叹一声,他身不由己。这是性格造就的命运与选择。

那个时代的剪影大约如此:望着徐穉的身影渐渐融入暮色中的山林,陈蕃怅然若失。许久,他转过身,上了瘦马。这时候,有冷风吹来,夕阳下,当初志扫天下的少年,拖着疲惫的步伐,踏上了返回洛阳的险恶路途。

登龙门

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跟陈蕃一样,李膺也因受胡广提携而步入仕途,先后任青州刺史、渔阳太守、蜀郡太守、护乌桓校尉、河南尹、司隶校尉等职。其人为高士,亦精通军事,率部出击鲜卑与西羌,屡屡获胜。

李膺仪表高迈,孤拔不群,一如松下清劲之风。

这个人是很骄傲的。对一般人,他都不怎么搭理。在颍川时,他只跟当地最著名的士人荀淑、陈寔有交往。

李膺为人严肃苛刻,似不通人情,天下士人皆敬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