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2章 游历(第2/3页)

“这确实也是办法,就是有些太憋气了。”

秀才无所谓的道:“自己个没有想到的事情,就只能自己承受后果了。”

周奎赞道:“相公说的明白,和记一直是有办法的,坊间有什么事都能提前知道。眼下这事,是几个举人突如其来,这事还真的是没有办法提前知道。至于相公,我看你明年定然高中。”

明年就是天启七年,也是乡试年,去年是会试年,隔一年是乡试年,再隔一年又是会试年,如果没有什么突发的情况,科举就是这样不断的轮回转换着。

“在下出门游历,夏末回家,天冷好读书,明年秋闱还早,但愿如老兄所言吧。”

“游历这么久?”周奎笑道:“看来相公对明年乡试不怎么放在心上啊。”

“在下倒确实受过一些朋友的抬爱,但有谁敢对乡试掉以轻心?游历北方各处,不过是心中忧急,在家也读不好书的原故啊。”

周奎会意点头,看来这个秀才相公也是一个相当机敏的人物。这样的人对接触到的消息接收消化的很快,他们会感觉到一种危机感,亲自走一走看一看,主要就是为了梳理脉落,确定自己心中所思。

这样的人一般都会走在风口浪尖上,将来很可能是一个出名的人物。

“相公四处游历,有何所见?”

“将骄兵堕,军纪败坏。官如狼,吏如虎,天灾频繁,民不聊生。”

周奎一滞,他的见识虽广,但毕竟见识不深,也没有到北方的军镇各边境地方走过看过。眼前这书生可是游历过蓟镇宣府地方,碍于时间和资金,他没有办法到大同和陕西甘肃等地走一走。

这个书生其实是仰慕前贤,孙承宗身为大学士督师,镇辽期间寸土未失,并且使虏骑数年未越境一步。

这个成绩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相当复杂,但不可否认的是孙承宗的威名震慑住了后金,就算大明是纸老虎,在当时有名臣,重将,重兵的情形下,努儿哈赤不会贸然到辽西来冒险。

孙承宗其实也算是侥幸保住了令名,如果天启六年年初是他在的时候面临后金主力大军的攻击,各将可能不会有意不打,但其实敢不敢打,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有这般严重么?”周奎心有不甘的问道。

秀才摇头一笑,说道:“比在下说的要严重的多。”

“受教了。”这时周奎看到王发祥出来了,当下拱了拱手,又把注意力放在和记商行的门口去了。

那个秀才也不以为意,他也是来看和记怎么处理这事,对明年的乡试他没有说实话,乡试其实他还是有把握的。

北方的文教原本就远远不如南方,象是浙江和南直隶的一些地方,乡试人数相当的多,而且很多都已经是成名的名士了,比如当年的徐渭徐文长,那是何等的大才人物。结果就被乡试给涮了一生,不管怎样都迈不过那道坎。

能在江浙过乡试关的都是人精中的人精,精英中的精英。明清之际,中国的精华核心部份其实是有北往南转移着,不管是经济重心还是文化,其实都在由北及南。从进士榜到状元榜,浙江和南直隶,也就是江南,还有福建这三个省遥遥领先,江西原本也很牛,在明清时逐渐落后了,但仍然是科举最重要的大省份之一。

在这些地方想出头,那是难之又难了。

但在这个秀才所在的河南,北人中的精英实在相对有限,乡试时的竟争对手是什么水准,这个秀才也相当的清楚。

他十几岁时就饱览群书,能够出口成章,被家乡的人誉为名士,二十岁左右就中了秀才,这也相当的不容易了,至于乡试,也未觉得如何之难。

乡试是要考的,中了举人之后好处多多,可以守住家业不被小人觊觎。秀才的家族是从外地后迁过去的,在此时的中国这种外来户最容易被人欺负。

其实就是几百年后也一样,一个村落如果只有一个大姓,那些杂姓小姓,特别是迁入时间不久的肯定是最受欺负的。

有什么脏活累活,肯定优先派给这些外来小姓,不服?不服你可以走啊。

所以宗族在几百年后仍然有一定的活力,并非由来无因。

中了举人的家族,最少是有自保之力了,要比生员强出许多。

至于中了举人后是不是要继续考进士,这个秀才还没有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