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军民鱼水(第2/2页)
禁军纪律松弛,战力不足,人人皆知,也被痛批。公认的应对办法,是从严治军,统兵官要敢打敢杀,镇慑住手下。像徐平这样,在军中设艺人,尽量说些开心故事,放松官兵情绪的极是罕见。却不知不管是将领还是小兵,都一样是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在军事上对他们管的严了,必然就要在生活上让他们放松。一味高压,总会让人崩溃。更何况禁军的实际情况是纪律松弛存在,因为受不了军中的高压士卒大量逃亡同时也存在,岂是喊打喊杀能够解决问题的?如果能狠起心来杀人就能带好兵,禁军也就不会溃烂成这个样子了,统兵官有几个是菩萨心肠的?事实是因为士卒不断逃亡,导致统兵官不敢管,由此导致纪律涣散,纪律散了想再紧起来加倍困难,一管逃亡更多,便就只好溃烂下去。
对于带兵的人来说,除了少数一些脑子不大灵光,或者心理有些不太正常的,对这个道理还是明白的。所以这个年代好的将领,便就是一手严肃军纪,另一边严于律己,同时凡有赏赐,都大多都分给手下的人,以此来让部下保持战斗力。话是好讲,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就凤毛麟角了。做不到怎么办?那就只好对部下一边实行高压,一边在军中安插自己的亲信,借此掌控军队。这些亲信要靠得住,军纪只好就对他们无效了。
军事上要严肃,生活上要活泼。作战、训练严格按军纪执行,任何过犯必须处罚,而在日常生活上,要让将校士卒吃得饱、穿得暖,过得舒心,这是徐平对自己属下的两支大军的要求。桑怿和高大全军主要管从严训练,张亢和景泰就要扮演慈祥的大家长。
赵珣和刘沪听得甚有兴趣,他们自然知道这样对军队战力的保持最好,但要做到,他们现在军中是不可能的。军队是一个体系,意志要靠制度和跟制度配套的人员来完成,不是喊一句话就可以的,他们现在恰恰缺乏这样一个体系。
听张亢讲着秦州军里的制度,刘沪突然问道:“难道刚才说话艺人说的,你们军中把军营周围的鳏、寡、孤、独都立名册,每逢朔望都去探望,帮着他们做活计也是真的?”
张亢点头:“自然是真的。若没有此事,官兵岂容他瞎讲?”
“这有什么用?军营中每日多少事做,哪里还有余力做这些闲事?”
“闲事?”张亢摇了摇头。“这可不是闲事。我们边地州军的官员时常上书朝廷议论禁军,说东军西来,与本地驻泊禁军相比战力不足,甚至与蕃兵比起来都多有不如。其中一条便就是,禁军不比他们,家眷不在此处,不是生在这里长在这里,遇战事不能死战。那怎么办呢?难道在哪里开战,便就用哪里的兵吗?我们要打到党项去,难不成还要招党项人从军不成?所以,如果只讲士卒要用当地人,没有半分用处,不可能的事情。史上秦灭六国,按照这说法根本就打不了仗吗,秦军到六国去离家万里,还打什么?”
徐平安排这些的时候,张亢跟刘沪现在一样,觉得不理解,多此一举吗。当时徐平便就这样跟他分说,为什么照顾当地的鳏、寡、孤、独,为什么要帮着地方修桥铺路。总而言之一句话,驻军以军营为家,把周围的邻居当成家人,他们才会把你看成自己人。
张亢接着道:“其实啊,认真说起来,军中做这些事情,并花不了多少功夫。但如此做了之后,就跟驻扎的地方连在一起了。人有七情六欲,接触得多了,总会有些感情,特别是禁军离家万里,更容易有一种家的感觉。而做了这些事,地方上也会念着恩情,对驻军另眼相看。客军西来,这样做一些闲事,不就有了跟土军一般的斗志?节帅说过,百姓如水,军兵如鱼,如果严守军营,让士卒跟地方百姓隔绝,便就如鱼了水,自然也就没了活力了。日常说禁军西来,作为客军不能死战,不就是这个道理?”
赵珣和刘沪两人听着,不时点点头,又摇摇头。这道理听着好似有道理,但也只是好似而已,他们不信做这些无用的事,作客的禁军就会如同本地土军一样死战了。
当然只是做这些事是不行的,任何事情孤立起来看都会让人产生疑问,只有把整个体系联系到一起看,才会看得清楚。秦州军做的这些是不是多余,还是要到战场上去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