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秦国建设篇实现帝国梦想(1)(第3/5页)

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华夏族也越来越像正规军,旗帜鲜明,但这同样也显现出了它的弊端,就如闭关锁国一般,不接受外族文化,就关起门来生活,对民族的融合造成了十分的不便。到后来一些著名的古代人口学家和社会学家都认识到了民族封锁对国家和民族的危害,因此中国古代就出现了很多民族政策。

进入战国时期后,华夏族首次提出要“改革开放”,不仅扭转了“不绝若线”的境况,而且势力范围大大拓展,力量远胜于夷狄势力。在这种情况下,华夏族文化以其相对的先进性,吸引和改变着周边文化,逐渐地完成了“尊王攘夷”向“以夏变夷”转变,为民族文化大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以夏变夷”意味着夷、夏之间的民族意识趋向模糊、不分你我,不管是哪个民族同胞聚在一起,都能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畅所欲言,民族情感趋向和谐,民族壁垒趋向消解。而在“以夏变夷”的同时,华夏文化也不断吸收、融汇周边文化精华于自己的体系之中。最典型的例子,当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成为赵国的第六个国王,作为一名有着一腔抱负的君王,他把重要精力投入到了奖励耕战和改革军制上。而“胡服骑射”就是赵武灵王在军事制度上改革的产物,一不小心名垂了青史,而“胡服骑射”在当时恰恰代表了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胡服”就是胡人的衣服,那个时期的胡人作战时最鲜明的特点是身穿短衣,骑在马上动作灵便,一边疾驰、一边还能射箭,战斗力那是相当的强。思想先进的赵武灵王也看到了胡人的这些优点,自己一亲政便下令向胡人进口胡服,并高价聘请胡人教练,向他们学习骑马射箭、建立骑兵,大大地增强了赵军的战斗力。

公元前307年,正值春暖花开,赵武灵王召见大臣肥义,在一番客气之后,赵武灵王向他展示了记载胡服优势的国外典籍,并向他说出了自己憋在心里许久的想法,并提出了自己的顾虑:怕引起非议。肥义也是非常懂味,一眼便看出了赵武灵王的决心,于是顺着他的意思说:“疑事无功,疑行无名。”

赵国大臣肥义是个很有超前意识的人,他不但同意武灵王的服装设计,还举了舜的例子给赵武灵王,说是有个落后的部族叫苗,舞跳得很好。舜就向他们学跳舞;禹也向倮这个部族学习过跳舞。所以大王不要有什么顾虑,就下决心学胡服骑射吧!简单的几句话便打消了赵武灵王所有的顾虑。

人口众多难免众口难调,自古以来,每一项政策提出,总会有支持、有反对,甚至还有些弃权的。赵武灵王提出“胡服骑射”的第一时间就遭到了王族中一些人顽固派的全力反对。他们的思想还是基本上停滞在“尊王攘夷”的水平上,于是纷纷发表声明,表示不肯丢弃自己先进的文化、向蛮夷学习。

第一次表决大会就这样在争论与非议声中不了了之。但是坚持己见的赵武灵王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他私下去找公子成做说服工作。他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加之自己对国外文化的了解,有理有据地向公子成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经过一天的辩论,赵武灵王终于征得公子成同意胡服,并表示愿意带头实行。

有了自己家亲王的支持,赵武灵王便召开了第二次表决大会。非议之声还是不绝:他们认为衣服习俗,是祖宗传下的古法,变更古法,是一种罪过。而此时心里有底的赵武灵王发挥了自己的霸气,批驳他们是因循守旧,头脑僵化的高富帅公子,赵文、赵造、赵俊等人再无言以对,只好同意改穿胡服。

几经努力,赵武灵王终于在大会上通过了“胡服骑射”思想,在赵武灵王的带领下全国改穿胡服。对于迟迟不肯着胡服的那些人马上变成了另类,加之赵武灵王严厉警告,最后也不得不接受改革。

在适应胡服后,赵武灵王便开始施行自己改革的初衷——发展军事。他亲自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改变了原来的军队装备。经过改革开放的赵国国力在第二年就开始强大起来。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到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退位,留给了儿子赵惠文王大片江山,并杀进了战国七强,成为七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