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张说回归(第2/2页)
白痴都听的出来,这是要让武则天去掉面前的垂帘。
完了!终究是小地方出来的一介草民,女皇陛下也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好什么奇嘛?
所有人全都替张嘉贞捏了一把汗!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武则天居然同意了,并且当即任命张嘉贞为监察御史。
就这样,张嘉贞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开始了他的第二次仕途之旅。
从长安元年一直到开元初年,由于能力突出,张嘉贞的官职不断得到提升,从监察御史起步,历经兵部员外郎、中书舍人、梁州都督、秦州都督,一直做到贝州长史。可谓是官运亨通,一路顺风顺水。
如果说长安元年和武则天的那番直面对话,开启了张嘉贞的第二次仕途之旅,那么当时间进入开元初年,张嘉贞迎来了第三次机遇。
李隆基即位后,张嘉贞以贝州长史的身份进京述职。这是君臣二人的首次见面,在此之前李隆基已经听说张嘉贞在贝州执法严格,所以对他的印象很不错,事实证明,给领导留下一个好印象确实是有助于自己前途的。
当张嘉贞述职完毕,他并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向皇帝陛下恭敬的施礼后,然后走出朝堂。张嘉贞继续着自己先前的风格,依然向皇帝陛下提要求,请求皇帝陛下任命自己的弟弟张嘉佑为忻州刺史。
顺便说一句,忻州和贝州相邻。按照当时的制度,兄弟是绝不允许在相邻的州县为官的。
我始终坚信如果不是因为张嘉贞先前给李隆基留下了一个好印象,李隆基是断然不能答应张嘉贞这个请求的,不过在我看来,李隆基之所以答应其实并不是感情用事,因为他的心中始终认为张嘉贞在贝州长史的职位上只是个过渡。
最终促使李隆基下决心重用张嘉贞的,是源于张嘉贞的一次为得罪过他的人进行开脱的行为。
开元六年(718年),张嘉贞再一次进京述职,这次除了他身背另一个职务天兵军之外,一同随他而来的还有一封检举信。
准确的说,他还没有见到皇帝陛下,检举信已经摆在了李隆基的面前。
坦白的讲,检举张嘉贞的这封信并不具有很高的水准,无非是编造一些腐败问题、生活作风问题等来混淆视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张嘉贞在一片口水中,狼狈的淹没在其中。
虽然检举水平一般,但对于张嘉贞这样的边臣来讲,其实还是有些杀伤力的,搞不好触动皇帝陛下忌惮边臣的那根神经,弄个冤假错案也说不准。
不过此时的李隆基还没到神经过于敏感的程度,在经过一番调查之后,情况并不属实。
事情到此为止,按照正常人的逻辑推理,接下来应该是皇帝陛下龙颜大怒处死检举张嘉贞的人,然后张嘉贞在一旁声泪俱下对检举人进行控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张嘉贞居然为陷害他的人开脱。
“国家的大部分兵器全在北边,今天检举我的人因为检举不当而被处死,臣担心会落下言路阻塞的后患,让陛下无法知道全天下的事情,所以臣建议赦免他。”
自此开始,李隆基有了任用张嘉贞为宰相的想法。
因为宰相的肚子里必须能撑船,在李隆基看来,张嘉贞是这样的人。
开元八年宋璟罢相后,李隆基将张嘉贞从贝州刺史、天兵军大使的职位上直接提拔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便官拜中书令,与源乾曜一同撑起了宰相班子。
在很多人看来,张嘉贞能够进入宰相班子,实在有些黑马的色彩,虽然曾经和女皇武则天直面对过话,但毕竟资历尚浅,从地方官一下子进到了宰相班子,没有两把刷子确实hold不住。
事实证明,很多人的质疑还是有道理的,在和源乾曜共同搭档没多久后,李隆基渐渐的发现这以这两个人为核心的宰相班子,和八年来以姚崇、宋璟魏核心的宰相班子相比,距离自己的要求还有些距离。
倒不是因为他们不肯努力,而是因为他们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