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兵不血刃(第8/9页)

推著车,挑著担,抬著担架的人民,直接投入战争,一直走到天津城下。

送走了儿子、丈夫和父亲的父母、妻子和儿女们,再用扶犁握锄的粗糙的手,支援这场战争。

长春则是50万人民支援城外的10万部队——但他们不是“夫”。

他们没有枪,算不得战士,但是,被逼进死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他们,抢空投大米,发动粮食战,以人的强烈的求生欲望,“配合”城外,苦苦地进行著一场无形的封锁与围困。城里多张嘴,国民党就多一份压力。城里添具白骨,就多一颗射向国民党军心土气的子弹。洞箫,残月,家乡小调,城外四面楚歌。城内,街头风雨中号泣、倒毙的孩子,烈日下和静夜中“蓬啪”炸裂的尸体,就是炸响在国民党心头的软性原子弹。

没有长春的垒垒白骨,有这座名城的“兵不血刃”吗?

蒋介石的前妻毛福梅,是被日军飞机炸死的。

共和国的旗帜上,染着毛泽东六位亲人的血。

倒在这场内战中的无辜百姓呢?长春这座死城的饿俘和白骨呢?

他们是泰山?是鸿毛?还是像那满山遍野的小草甚麽的?

那些三代横尸炕上地下,门口街头,断了香烟的家庭。那些还未来得及看清这个世界是个甚麽模样,就被扔到街头的孩子。那些用青春换了大饼子的姑娘。那些被血一样的高梁米粥撑死的人。那些吃人肉死掉了,或是不能入党的人。被战争夹在中间,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的草民,不才是最大的受难者和牺牲品吗?

做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感情,难道不应该同样地受到珍视和尊重吗?

美国人在华盛顿修了那麽多纪念睥,其中有座“越南战争纪念碑”,冷冰冰的黑色大理石上,密密麻麻地刻著那麽多姓名。那仅仅是在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在那场一无所获,也与美国百姓毫无相关的战争中,倒在遥远的南亚丛林中的美国军人吗?

(美国人的噩梦是“越战”,中国人的噩梦是“文革”——早有人吵吵要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馆,不知道能不能和同时才能建起来。)我们曾在黑土地上建了那麽多纪念碑,碑文写了砸,砸了再写。

在双城,在帽儿山,在牝牛屯,在许多与“东总”有关的地方,都曾筹建各种各样的纪念碑和纪念馆。有的地基打好了,有的文物收集得差不多了,有的已经快开馆了,那个最大的“文物”256号三叉戟一声响,一切都消声匿迹了。

死城的累累白骨,应该避而不谈,或是一笔带过吗?

为了这种亘古未有的惨绝人寰的悲剧,不再在我们的黑土地、黄土地和红土地上重演。为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权利、人格、尊严和价值,不再被漠视、践踏。为了今天和明天的“小太阳”,能够永远在和平的阳光下生活。一句话,为了像今天唱的那样,“让世界充满爱”,我们是不是应该在这片黑土地的白骨之上,建一座碑?

那碑文是现成的。

注释

⑴《阵中日记》,773页。

⑵长春市地方史志编篡委良会(1987年〕,《长春党史资料)第1辑,11良:⑶⑷⑸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吉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吉林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73、75、77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⑺同⑵,13页。

⑻《箫劲光回忆录),391页。

⑼《从战犯到公民——原国民党将领改造生活的回忆》,175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

⑽《辽沈战役亲历记》,302页。

⑾⑿同⑽,299、300页。

⒀50军“长春起义”编写组(1985年):《长春起义》,83页。

⒁⒂⒃⒄同⑽,303、304页。

⒅⒆⒇党德信、杨玉文主编:《=屏蔽广告=战争国民党阵亡将领录》,137、138、133页。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21)同⑼,23页。

(22)同⒅,135页。

(23)(24)(苏〕A·M·萨姆索诺夫著:(200天大血战》,590页。军事译文出版社。(1985年)。

(25)同⒀,244页,(26)同⑽,608页。

(27)(28)同⒀,153、229页。

(29)有的资料说是40万,有的说是60万。

(30)(31)同⑵,89、90、99、100页。

(32)《沈阳军区历史资料选编》,15O、151页,(33)(34)同⑽,403、404页。